孤独:孤独指个人对人际关系的社会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主观情感体验,是一种和他人脱节的感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对“孤独”两个字别具深情。或许是从十年前读到泰戈尔的那一句“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开始的吧!
每次去书店买书,最先进入我视野的总是那些带有孤独或者以孤独命名的书籍。所以,家里也有很多与孤独有关的书籍,比如:余光中,林清玄和白先勇合著的《孤独是生命的礼物》,周国平的《孤独三书》《安静》,《一个人的孤独》《孤岛访谈录》等。
前几天去书店买书,一眼就看中了日本作家森博嗣的《孤独的价值》,刘淼淼翻译的版本。薄薄的一本书定价三十八元,可我也毫不犹豫地带回了家。
日本作家的书我读的并不多,虽然每次去买书我都会去那个日本书架前转悠,真正带回家的并不多。心里总有一种畏惧,或许是受那些个自杀的RB作家的影响,尤其是三岛由纪夫的自杀方式让我无法呼吸,甚至不敢想象,所以一直不敢靠近,就像我总是对这个民族充满着迷惑而刻意远离一样。
森博嗣(Mori Hiroshi),1957年12月7日出生于日本爱知县,毕业于名古屋大学,是日本小说家、推理作家、推理小说研究者。森博嗣专攻环境学专业,取得了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担任助理教授,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开始执笔创作推理小说。
我从未读过森博嗣的书,甚至至少我对他一点都不了解。这次买他的书,仅仅是因为书名与孤独有关。
人为什么会害怕孤独?很多人表示,是因为独处会让人感到寂寞。可见,寂寞是大众眼里不受欢迎的状态。其实,孤独既不是对他人的无视,也不是对社会的拒绝,而是在积极融入社会的同时,充分享受令自己舒适自由的生活方式。孤独并不可怕,相反,它能给我们充分发展兴趣爱好的空间,甚至可以成为艺术与创造的摇篮。也许每个人都该在生命中享受一些孤独时刻。
随着社会的发展,“孤独”似乎无处不在。比如,在我从小到大的成长中,很少听说“抑郁症”这几个字,可如今,这几个字无处不在。
六年前,我对“抑郁症”都是处于一种空白状态,直到有一天一个孩子找我请假。
有一天,一个孩子来给我请假说她陪另一个孩子去医院,当我拿起手机准备给家长打电话,希望家长监督孩子校外安全时,孩子泪流满面地告诉我她们两个都得了抑郁症。
我惊讶地看着孩子,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我从医生那里了解到,其中一个孩子已经是重度抑郁。
我无法相信,一直在我眼中听话且乐呵呵的孩子,怎么会是抑郁症。
或许是因为对我信任,或许是孩子的状况到了无法在掩饰的地步,她很多次地在我面前崩溃了。她告诉我她满脑子都是如何去死的念头,她告诉我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和事情是值得她留念的。
有好几次,我紧紧地抱着她,让她哭到声嘶力竭。或许是还是班上的同学对她有偏见,哭过后的她在教室和学校都是表现得非常正常。我甚至做了一个了解,大家对她的评价都非常高,都认为她善良,客观,友好。
后来,我又陆续遇到好几个抑郁症患者。发病之前,他们的一切表现都很正常,只是崩溃的时候就一心想着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对这些孩子做了很多分析和了解,发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留守儿童居多,从小缺少父母陪伴,隔代扶养长大,与家长缺少沟通,父母一打电话就开始责备孩子什么都做不好等。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孤独无情地侵入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要是有人告诉他们或者引导他们孤独并不可怕,相反,他们可以借助孤独来成长和充实自己,那他们会不会更加强大?
有一次过年我回老家,大年三十,村里早已经是鞭炮满天,到处弥漫着团圆和欢聚的气息。可是,我二伯一个人坐在他家的门槛上,佝偻着身子,两眼空洞迷茫。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心痛到无法呼吸。
二伯曾经是干部,说话做事都是极其有魄力。可是现在,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家,守望着儿女所在的远方!空巢老人,早已经是这个世界孤独的代名词。
对很多人来说,孤独,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既然无法选择逃避,还不如勇敢地面对,努力让自己把孤独转化为努力向前的动力。
总听到朋友抱怨公婆一天到晚刷抖音,不仅不帮忙做家务,甚至帮忙带孙子都是能推则推。其实,对于老人对于刷抖音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对于油腻中年苦于奔波的我们更是理解。忙工作,忙家庭,忙孩子,我们多么希望有人能够松一松我们肩上的责任。在多少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也会孤独无助,泪流满面。
其实,每个人都会孤独,我们谁不是走在救赎自己的路上?即便是那些光鲜亮丽的外衣下,更是藏着一颗孤独的灵魂。我们需要做的是接受孤独,认识孤独和好好运用孤独。
独处,是思想成长的神圣殿堂。不懂得独处的人,注定难以拥有独到的思维、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注定平庸。
叔本华说:“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请记住:孤独并不可怕,余生,我们都在孤独中砥砺前行,活出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