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皇帝画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宋徽宗了,因为他实在太出名了。
宋徽宗书画俱佳,自创“瘦金体”书法字体,花鸟画自成“院体”。
他的画作《瑞鹤图》,明澄悠远的蓝色天空,一群清逸出尘的仙鹤,美到极致。
其实,还有一位皇帝画家,早于宋徽宗,被称为皇帝画家第一人,他就是肖绎。
(一)生平事迹
肖绎,即为南朝梁元帝,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修佛皇帝梁武帝。
每每读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总能想起这位痴迷佛教的皇帝,不知道这四百八十寺中,有多少寺庙出自他之手。
与他的父亲相比,梁元帝涉猎的知识更为广泛,不仅精通儒、佛、道、玄思想, 而且对墨、农、兵、法等家学说也有相当的了解。
他的名字很多人并不了解,但“三曹四肖”的说法则被文学界的人所熟知。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四肖”:肖衍、肖统、萧纲、肖绎。
这“四肖”就是梁武帝肖衍和他的三个儿子,其中就有肖绎。肖绎的著作《金楼子》被编入子部,是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皇帝。
其文学造诣之高可见一斑。
在绘画方面,他的成就同样出众。
可以说,在文化艺术领域之中,梁元帝绝对是个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肖绎天生瞎了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也高度弱视,但他仍然找人轮班,日夜为他读诵书籍,其好学程度,实在值得钦佩。
不过作为一名皇帝,他在人生的这场大会考上,却表现得严重偏科。
在婚姻方面:
有句成语“徐娘虽老,风韵犹存。”说的就是肖绎的老婆徐昭佩。肖衍沉迷道教,疏远徐妃,这位徐娘绝望之余,不仅画“半面妆”羞辱肖绎一只眼睛,而且公然与他人往来。
在婚姻的这张考卷上,他完全不及格。
在亲情方面:
当初为了登基称帝,他耍尽心机,杀死了一个个挡住他踏上皇帝宝座的兄弟子侄;甚至借刀杀人,拒不出兵,让自己的亲生父亲——梁武帝,被叛乱的候景围城半年,活活饿死。
在亲情这张考卷上,他只画上了一把滴血的屠刀。
在治国方面:
他一味笃信“无为”治国,面对战争频仍,内外交困的状况无动于衷,认为一切都是注定的运数。
在治国这张考卷上,他不书一字,零分。
在外交方面:
他智商不足,情商亦欠费,对待强敌西魏傲慢骄横;另一方面却又沉迷讲学,不思制敌之道。最终导致灭国,自己也被土袋压死。
在这张考卷上,他喷上了自己的一腔鲜血,用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悲催的句号。
尤其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
都城江陵被围之时,肖绎命令手下,将多年倾尽财力物力收藏的王羲之、王献之、张僧繇等无数的优秀绘画书法作品,以及14万卷书籍烧毁。因为他觉得灭国的原因,是“读书太多。”
这场大火,是继“焚书坑儒”以后,最大的一场文化浩劫。造成了中华文化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二)绘画作品
南朝时期,文化交流日趋广泛,常有外邦和藩属国使节来朝廷进贡。
肖绎身为皇子,看惯了这种盛大的场面,“观其面貌,讯其风俗。” 后将各国使节一一绘制下来,称《职贡图》,以赞扬朝廷盛世。

肖绎的《朝贡图》至少有25人,可惜原本早已轶失,今存为宋摹本,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绢本设色,现画面仅余下12人。
这12位自右至左,分别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及末国使者。
画面中,使节们的姿势大体相同,皆面向左侧,拱手而立,表现出了面对南朝皇帝时的恭顺敬仰。
因为当时的江南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文化中心之一,各国使节“像接受阳光似的吸取从南朝放射出来的卓越的文化。”
而《职贡图》作为一种史实的记录方式留存,而非纯粹的艺术欣赏作品。
人物顺从卑微的态度,也是为了展现中原王朝国运昌盛,并得以四方朝拜的景象。
每个人物的背后,都配有文字,这些文字记述了他所在国家、地区的方位,山川,风土及历来朝贡的情况。
这种右图左书的方式,多用于资料档案的记载,与现在很多资料记载方式大同小异。
再看画中人物:
首位是滑国使者,他赤足而立,身上的服饰充满了西北民族风情。
下一位波斯使者,高鼻深目,一脸络腮胡子,身材高大,一副西域风情。
百济使者,则与当时的中原服饰极为相近,可见受中原文化影响至深。
其余服饰亦各具特色,或热带风情,或朴素简约,或粗陋落后。
他们的表情也各有不同,如:百济使者谦和平静;狼牙修使者原始质朴;呵跋檀国使者聪敏心机等等。
表情动作的刻画,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们的内在精神,对“神”的体现也较为明显。
在绘画风格上,基本承袭了魏晋风格。
在线条描绘上,不同于顾恺之的所谓“笔迹周密”的密体画风,肖绎的人物画则笔迹更为舒朗,偏于疏体。
密体画讲究密而不窒,密中有疏,繁密中透出空灵。
而疏体画以张僧繇、吴道子为代表,画风讲究奔放疏落,笔不到而意到。
在线条的描绘手法上,多为粗细一致的游丝描,在腋窝和衣褶等处,间接使用了兰叶描。
兰叶描如兰花叶子,在粗细、轻重、快慢、顿挫、转折上更为多变,气势磊落,变化不羁。
兰叶描的出现,代表着我国线描的绘画手法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此后,这种兰叶描逐渐成了白描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设色方面,这幅画用色并不繁复,在简单中,对局部略加晕染,使得整体画面明朗洗练,高雅古朴。
这幅《职贡图》带来的,不仅是绘画风格与技巧对后世的影响,也掀起了后世绘制《职贡图》的热情,成了历代皇帝炫耀国富民强的重要方式。
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乾隆皇帝时期的《皇清职贡图》。
因为它的背后,是皇帝们痴迷于国富民强,万国来朝的自我陶醉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