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趣。今天我报名的“优势计划by熊猫书院”今天开始发放阅读任务。安排给我的第一本书是《个人形成论》。
相信班班们和熟悉心理学的伙伴们已经会心微笑了起来。不知道这本书的朋友,也没关系——毕竟我也是今天才知道这本书的呀——这本书的作者,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出了“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助益性关系”等重要原则。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么巧。吸引力法则真不是吹牛呀哈哈!
罗杰斯认为“生活的目标”就是“做真实的自己。”我觉得这一点很正确。不做真实的自己,不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样的人生真是太可惜。如果要戴着面具过一辈子,做一个自己也不喜欢的人,岂不是浪费这大好时光?
人生苦短,必须放肆!
怎么样能开心的放肆呢?怎么知道哪种放肆方式适合自己呢?(此处应该配一个斜眼笑的表情,哈哈)
从我的经历来说,一是要多尝试,去接触不同的世界。也许有一个你之前从未听说的圈子,突然就引爆了你的奔放热情,让你焕新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就是要多坚持。在一个领域里,需要足够的深耕才能够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精彩。这一点可能不少人家觉得与第一点是相冲突的。又要换新鲜事物,又要人抱守本心,始终如一的去坚持一个领域?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曾经也是困惑于这个问题。新的领域很好,可是原来的领域要怎么办呢?白白浪费几年工作经验啊!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现在的你,是你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你曾经以为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在近十年心理学上经常提到的:原生家庭。比如一些生活中、求学中的经历。即使你已经把记忆埋在了底层,这些内容仍然在默默的发挥作用,不管是正向能量还是负面影响,它们一直都存在。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因为对电脑很感兴趣,我妈妈帮我报了一个office和五笔的暑假学习班。是的,别笑,那时候大约是零零年,家庭电脑在四线小城市是稀罕东西,电脑技能也是需要专门去学习的东西。
学完了以后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毕竟高中也没有让它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是在工作后,却发现,这些我认为非常基本、非常常见,自己“随便研究一下“就能学会的东西,居然还有好多人根本不会,甚至连去百度一下都不愿意。
其实这些东西根本不难。我因为学得太早,中间又间隔好几年,以office的升级换代速度,好多功能我也只能看着文字慢慢摸索。但是我最大的获益是:我不会惧怕这些所谓的“功能“、”菜单“。自己研究,能研究会。研究不出来,就百度啊!需要什么功能,查一查就会了,根本不需要害怕。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我很多地方。就像今天在晨读里提到的那样: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来的第一个真知是什么?对我而言,那就是——做一做就发现,并不可怕,还可能充满乐趣!
我在参加别人的社群时,组织了小活动:健身减肥。最后因为自己的运营不善,十几人的小群也无人发言,运动和打卡都不积极。当时承认失败,结束活动的时候也沮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和社群组织者聊了聊,提示了很多东西。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发现可能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弥补起来这个缺失——毕竟天天要运动,某种程度上,是一件反人性的事——于是我就暂时搁置了这个活动。再继续不断思考要如何来改进自己理想中的社群活动。
从表面上看,我在这个实践中没有获得什么——除了几句可以算指导语的句子——甚至连乐趣都没有,只有不解和郁闷。但是,因为我实践过了,我会反思自己的不足,还会开始关注与改善它有关的信息:于是我链接到了本次航线!如果没有前面的“失败“实践,很难讲我会不会对乐择国际的航线有兴趣噢!
回到前面的问题:向外探索和向内深耕,要如何平衡?以我的理解,二者并不冲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第一性原理,所有的行为必然是围绕自己的第一原则去行动。把人生拉长到50年、80年,你可能会发现,年轻时以为的跳来蹦去,实际上是为了某一个机遇在做准备。所以,不要害怕,大胆去尝试去实践,再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智,在适当的时候,鲜花会盛开,果实也会甜美!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3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