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叫奶奶,我们叫婆婆。
婆婆 八十九年的生命里我仅参与了三分之一,而且还是垂垂暮年。我不知道她的中年、她的青春,她的少年,她的童年。自我记事以来也没见过舅公,倒是有一个姨婆,有一阵子,就是我读小学的时候,她孙子和我同班,突然走了起来,不过几年时间我小学还没毕业不明原因地也断了往来。也就是说,等我成人,我就没见过婆婆的娘家人,也无从了解她到徐家来之前的经历了。大概爷爷知道些,可惜那时确实少不更事,只看到自己看到的,听到自己听到的。对来自于母亲伯娘姑姑姐姐一干女人的嘴里的信息结合所见所闻是全盘接受。
婆婆的最大“不是”大概来源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小时候很是不理解作为同是女性的婆婆为何不喜欢女儿。记得她甚至给我讲曾祖母的事,说曾祖母生下女儿后如何把女婴溺死在净桶里,如何若无其事地叫曾祖父用箢篼提了胡乱埋了,最后总长喟一句,女儿命贱也是命哪!年轻的我总在心里冷哼一句:是命?你怎么就如此舍得下手打她,舍得骂她,舍得诅咒她?
二十到三十是大多数女性经历最为丰富的一个十年:从女孩变成女人,从女儿成为母亲!历来不走寻常路的我总是循规蹈矩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恋爱、结婚、生子,逐渐明白,当你要承担生存的重任时,一切美好都打了折扣,一切预设都变得不可控制!
作为一个农村女人,一个丈夫还常不在家的妇人,劳动力尤其显得重要!耙田插秧,挖土挑粪,哪一样不需要力气呢?一米五不到的婆婆,一个还裹过脚的女人是怎样背着比她还高的背篼把粮食背回家?是怎样小心翼翼地走在狭窄的田坎上看秧放水?面对因疾病无钱医治而亡的儿子女儿是如何的哀伤?她无法选择自己的性别,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甚至她无法选择生不生孩子!在那个年代,一切都是听天由命。想起婆婆说过的曾祖母,当她生到第十个孩子的时候,也许有那么一点点明白她这样做的道理。而我的婆婆,在她从小的耳闻目睹中,她仍然一个没有放弃地抚养着所有的孩子,虽然不够精致,但至少她在努力地尽一个母亲的责任,可这种责任是多么的沉重哪!她不得不竖起她所有的刺以保护自己的孩子,她不得不学会用最粗暴也最简单的方法来处理各种纷繁的家务,她不得不节俭到极致以期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活下去……算不上好母亲,至少她是个称职的母亲。
因为婆婆的个性,老年后她多独自居住在一处,直到老年痴呆后。生病后的她像回到了少年,叛逆而狡黠。你叫她不干的事她偏要干,你大声说她,她就趁人不注意来个离家出走。她时常不明原因的生气,又会因为小事而开心。当她开心的时候,笑容如孩子般天真灿烂。
我常常在想,婆婆真是个令人心疼的人,少年丧父失母,青年丈夫远离,中年家务繁重,到了老年,子女孝顺应该享享福了,却得了老年痴呆,不能感知天伦之乐,何其不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