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
1.教学设计结构清晰,实验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弄懂科学概念。先是让学生体会热和温度,在引出热传递和导热性,最后实验得出不同物体导热速度不同。
2.通过展示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图片,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念,析出自己的观念,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3.析出观念方式多样,有选择、判断、配对、小组讨论交流,避免方法单一带来的学习枯燥。能引发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思考。
4.在学生自己添加了温度这一新概念后,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加深概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科学概念。 能充分的提供科学的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辨分各种迷思概念。
5.让学生反复表达自己对现象的理解,在第一部分中先是先是冷热的感觉、呈现方式,到所有物体都有温度。
6.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体现了KI模式中“帮助学生向他人学习”的原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足:
1.让学生采用选择的方式析出冷热表现方式后,添加科学观念后没有再次让学生析出正确的冷热表现方式,在添加和辨分后,应该让学生修正错误观念或深化正确观念。在测量所有物体都有温度之后,也应该让学生再次明确表达此观点。
2.最后少了总结升华的环节,在对相关的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教师应该对相关的观念进行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迷思概念之所以迷思的原因,找出自己的错误之处。
3.有些实验没有多大存在的必要,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多大的帮助,例如:让学生摸一下课桌与铅笔,让学生猜测所有物体都有温度吗?首先通过这个实验并不能说明所有物体都有温度
3.先摸课桌再摸铅笔,顺序前后分开,学生可能感觉更加不明显,应该让学生两只手同时摸,这样误差会大大减少。
3.本次教学解决的迷思概念是什么?没有明确提出要解决的迷思概念,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不知道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提问方式过于繁琐,应该找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例如:纸为什么被点燃了?纸杯内水的温度有什么变化?(测量或触摸)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热量是从纸杯传到水还是从水传到纸杯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可能会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但是这样的提问方式过于详尽,没法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
5.语言表述错误,容易误导学生的,限制学生思维。例如,提问:思考若将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同时进行加热,温度会一样吗? 思考题:这些物体的热量传到了哪里?实际上是它们吸收了水的热量,而不是它们的热量传给了水。
6.实验结果是木棒、铜棒和铁棒导热性不同。实际上是它们的导热性不同还是导热速度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