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人晒自己的工作餐,看上去无不赏心悦目,荤素营养都很讲究,不知怎的,就想起小时候随大人下地干活时也要带饭,堪称农忙版的田间工作餐。
春种秋收,千禧年之前,农民一年四季里有大半时间都在与土地打交道,尤其秋收季节,农民要和老天爷抢时间,恨不能住在庄稼地里,除了村子周边的田地,但凡稍有距离的,白天下地干活都不会跑回家里吃饭,因为一来一回太费时间,自然也有当年交通不便的缘故,尤其沟壑纵横的沂蒙山区,羊肠小道翻山越岭,走一趟就要一两个小时,最好的选择是干活的人吃了早饭带上水出门,家里留个人,做好午饭赶着点送到地里去。
我上小学那会,学校就在村里,老师也都是村里人,家家户户忙秋收,于是就有了秋假,这秋假的长短没有定数,主要看老师什么时候忙完,但我却很喜欢跟着大人下地。
早晨爸妈出门的时候,我还能睡一阵,等爬起来自己吃过早饭,去爷爷家里,等奶奶做饭,主食通常是馒头包子或者烙大饼,很费时间,我就帮着烧火打下手,菜以干炒为主,因为汤水不方便携带,比如酱豆炒鸡蛋,辣椒煎咸鱼,炒土豆丝,干炒肉丝,或者煮咸鸭蛋。以前不太理解,为啥在野外干活还要吃那么咸的菜,岂不是更容易口渴?现在想来,劳动人民早知道大量出汗之后需要补充盐分,当然,水分也不能少,人家是箪食壶浆以待王师,我们是箪食壶浆去送饭。
说来也怪,本来在家吃饱了才出门的我,一见到大人们在地头开饭,就总会凑过去再吃点,拿半个馒头夹一块咸鱼,仿佛在外边吃就比在家里吃得香,至今也不知是何缘故。老话说,要解馋,辣和盐,送到田间地头的工作餐都是如此,吃饱了,又要喝水,喝足了,大人们歇一会便又开工,而我则坐在地头不想动弹,往往要哄着叫着,这才不情不愿跟在大人身后,将他们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地瓜或花生捡成堆。新翻的土壤松软凉润,光着脚丫子踩上去很舒服,且有独属于泥土的腥香,就算这样,我也坚持不了多久,便跑开了,要么是到地头的南瓜秧里找南瓜豆角,要么在杂乱的草丛里寻找野鸡蛋,转一圈回来,又跑到吃饭的地方,从提篮里翻出一包点心或者一个苹果,这都是连同午饭一起从家里带过来的,吃完再去耍一阵,等太阳落山便随大人们一起回家。
后来都有了车,三个轮的四个轮的,出入很方便,也就不再带饭去地里了,那些蹲在田间地头吃饭的场景,便很少看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