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和保 中国教师报
他们在全县成立四个共同体,把原本松散、零星的资源重组,构建了引领全县教育向前发展的“动车组”。
区域教育涉及的问题点多面广,队伍建设、教师培训、家校关系、学校治理……如何把众多要素组织起来形成聚合效应,这考验着一方教育主政者的智慧和魄力。
山东省夏津县地处鲁西北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全域所辖学校乡镇占比大,优质资源聚合效应弱,如何整合、重组现有资源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进而搅动一方教育发展,夏津教育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他们在全县成立四个共同体,把原本松散、零星的资源重组,构建了引领全县教育向前发展的“动车组”,每一组在盘活资源的同时,逐步形成了紧密、互助、共享的“小生态”,进而重构出一方教育的“大生态”。
校长成长共同体:找到前进路上的“同行者”
2020年,夏津县开创性组建了“校长成长学校”。“校长成长学校”的学员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依据报名情况和测评成绩进行综合统筹,通过民主评议与考察,确定参训学员并实行动态管理。学员坚持一年一批,并分类组建提升班和潜力班。提升班学员构成是现任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副校长,年龄结构原则上45岁以上、45岁-35岁、35岁以下各占三分之一;潜力班学员主要是义务教育学校现任中层干部和35岁以下优秀班主任,前者占60%左右,后者占40%左右。首期学员在全县遴选了62名校长、副校长,69名后备干部,利用周末进行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训和专业培养。
作为“校长成长学校”的执行校长,夏津县实验小学校长牟桂青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执行校长执行什么?
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倡导成立“校长成长学校”的夏津县教体局局长郭长利身上。“时代在发展,校长需要从管理干部向教育专家转变,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组织,打破学校单兵作战的孤独感,让校长凝聚成一个团队,在成长路上相互支持、鼓励、追赶”。这是郭长利成立“校长成长学校”的初衷。
如何把理念落地?牟桂青在组建学术秘书组的同时,着力构建一种文化——让校长找到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所以,“校长成长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无论是政策解读、专家邀请还是能力提升、学校治理等方案设计,牟桂青都会参考学员的意见,课程执行过程中可依形势需要或学员要求适当进行调整;在培养方式上,坚持集中研修、个人自修、考察观摩、汇报分享、成果培育、分层培养六措并举。培训过程中放大学员的交流碰撞,让大家在交流中打破各自为战的壁垒。
“一年前,刚走上校长岗位的我,迷茫、焦虑。通过在‘校长成长学校’一年的学习,我找准了角色、增长了见识、坚定了方向。”夏津县银城街道郭寨中心小学校长许真真说,“这一年,我受益匪浅”。
在一年的学习期内,“校长成长学校”会要求所有人完成一份学校的3年发展规划,从学校治理10个角度承担一项课题研究并形成行动方案,整理出学校不同部门日常工作流程图。“这些实战化、项目式研究曾让我如坐针毡,但现在回想起来又干货满满。”已经“毕业”的南城镇中心小学校长蒋淑霞说。
“校长成长学校”不仅有项目作业而且有评价机制。按照过程性考核指标和结业考核标准,提升班排名前20名的列入“卓越校长”候选人,潜力班排名前20名的列入“管理新秀”候选人。一年培养期结束,县教体局组织评委在考核的基础上对学员培养情况作出评价,并颁发结业证书。
“通过系统化、组织化的校长队伍建设和培养,‘校长成长学校’有效解决了校长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为校长搭建了展示交流、发现典型、树立榜样的平台,实现了互学互促、共同成长。”为期一年的培训已经结束,看到每位学员身上发生的变化,郭长利欣慰地说。
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学科教研“智囊团”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大规模线上教学成为常态。教师信息化能力、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资源整合能力……每一项都给区域和学校带来巨大挑战。
“因为提前有谋划,当时我们并没有手忙脚乱,反而全县学生无论城乡都享受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回想起当时的情况,郭长利舒了一口气。
原来,郭长利所说的早有准备,就是针对县域教研存在的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2019年夏津县启动了学科教研中心建设工程。根据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的学科设置,在全县选择优势学科学校设立相应学科教研中心,所在学校校长为学科教研中心主任,由该校具备一定专业力、组织力、研发力的知名教师担任执行主任,由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担任成员。
截至目前,夏津县组建了29个学科教研中心,汇集全县280多名“高精尖”教师,构建了以县教研室为核心、以各学科教研中心为基地的“一心多元教研体系”,构建了县、乡、校三级教研共同体。
夏津县第二实验中学经申请,承担7个学科教研中心的运营工作,也是全县设置学科教研中心最多的学校。学校除了提供办公场地、设备维护、图书配备,还给予经费支持。“每一个学科教研中心都是一个‘大脑’,在聚集优秀教师的同时,还要处理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为乡镇学校、薄弱学校提供指导支持。”谈起学科教研中心的建设,第二实验中学校长侯林先说,“这是一个平台,也是名师成长的‘孵化器’。”
每周三上午是全县化学学科教研活动时间,作为化学学科教研中心执行主任的张红芬,除了要组织19个成员围绕主题研讨、集体备课、研究教材,还要为有需要的学校准备送课、讲座、沙龙。“在没有这个平台前,研究学科教学都是单兵作战,只知道自己是这样做,别人怎样做无从知晓。有了这个平台我们转为兵团作战,开始寻找符合学科特色的教研方式和教学方式,每个人不再‘画地为牢’。”
“学科教研中心的每次活动我们都有专职教研员全程跟踪指导,让教研员下沉到教学第一线,把握一线教师的所需所想,既能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又能促进教研员的成长。”县教体局教研室主任张广江说,“县内教师资源的重组倒逼教研方式转型、教研重心下移,可谓一举多得。”
据介绍,学科教研中心坚持课程改革、课堂创新、课题研究“三课联动”的发展路径,每个学科教研中心工作周期为3年,每年年终都要通过展示、答辩评选一定比例的优胜团队,三年内两次以上被评为优胜团队的可以直接评定为名师工作室。被评为名师工作室的学科教研中心执行主任为首席名师。靳立静既是小学语文学科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也是德州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有2/3的成员在学科教研中心,“两者互相结合,为教师成长打开一扇新门”。
据统计,2020年疫情延期开学期间,各学科教研中心224位执教教师上了406节课,每天直播在线人数维持在6万多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80%。线上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检验了学科教研中心在推进课堂改革、锻造教研队伍、引领课题研究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也充分展现了学科教研中心对区域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家校协作共同体:构建一体化共育体系
家庭是社会发展的“最小单元”,但在教育领域却是“最大公约数”。在乡村人口占60%的夏津县,针对家校沟通边缘化、形式化和家校共育有效性差、专业度不够的问题,夏津县组建家校共育研究中心,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共育体系。
夏津县第七中学是家校共育研究中心的基地校,学校利用多功能教室等场地和资源开发出“一堂二室三园百树”:“一堂”,即“爱·教育”家庭健康大讲堂;“二室”,即家风直播室和家风警示室;“三园”,即孝礼园、耕读园、乐习园;“百树”,即百姓家训家风树。“学校依据这些资源和场地开展的家校共育、家风建设活动拉近了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距离,改善了家校关系,促进了学校质量的提升。”既是校长又是家校共育研究中心主任的咎洪涛对家校关系的改进颇有心得。
如今,家校共育研究中心成员已覆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各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负责联系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有效保障了家校共育的同频共振。
以家校共育研究中心为依托,2020年,夏津县启动了“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管理”工程,通过“书香校园”建设推进“书香班级”建设,进而带动“书香家庭”建设,引领教师、学生、家长共同阅读。县教体局构建了“县—校—班—家”四位一体组织管理体系,探索了一套阅读常规和运行机制,制定了《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建设指南》,为家校阅读提供书目支撑和方法引导。推进过程中以县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等10所学校为基地,构建“书香家校一体化”平台示范点,利用试点校前后教育教学质量的数据对比向家长宣传阅读的重要性,解决教师和家长对于推进家校阅读是否影响教学成绩的疑虑,引领师生阅读、促进家校共读。
先读起来再读出方法最后用方法读,这是夏津县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马秀芬推进全员阅读的诀窍。不仅如此,她还把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通过读原著-赏影视剧-选角色-分享展示,引导孩子从被动读到主动读。今年,马秀芬带领学生、家长共同演绎的《绿野仙踪》在全县亲子阅读运动会上获得一等奖。“阅读,让家长和孩子有了共同话语,有了平等对话的载体”。
“区域整体推进阅读存在几个障碍:一是部分家长特别是乡村家长对阅读不认可,存在读课外书影响学习成绩的误区;二是学生持续读书的倦怠性,有的学生因作业量大没时间阅读,或因为疲倦不愿意阅读;三是教师阅读的内驱力不足;四是新媒体丰富多彩且有‘快餐效应’,影响阅读。”郭长利说,“通过‘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管理’工程,这些障碍一定程度上被化解”。
家校的关系在于影响和引导,这是夏津教育人达成的共识。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是兄弟姐妹五个中的老小,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一家人特别幸福。小时候,父亲就教育她做人要脚踏实地、勤奋认真……这样的家风家训一直影响着她,工作后她坚持阅读,即使假期也不松懈,这为她30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夏津县开展“好家风”建设活动中关于西关小学校长梁金燕的一段推荐语。
原来,这是今年夏津县推出的“小手拉大手”推进教育系统家风建设的新举措。
为了开好局,夏津县教体局启动好家风“百千万”孵化工程,发挥百个“校长家庭”的龙头作用,带动千个“园丁家庭”,影响辐射数万个学生家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5+1”家风指数积分制度,“5”是孝悌、忠信、和善、勤俭、书香五个基础方面,“1”为100分奖惩赋分,对家庭成员诸如有酒驾、赌博等违法行为和违背家校公约等行为予以减分,对乐于公益、见义勇为等被表彰的予以加分。
“良好的家风促进良好的家校关系,这样的良性循环对教育发展事半功倍。”夏津县教体局副局长孙明明说,“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好家风建设是夏津县委、县政府一直倡导的,我们在推进过程中联合人大、妇联等部门协同推进、多管齐下,以好家风营造好的社会风气”。
学校发展共同体:重振乡村教育活力
从2010年开始,夏津县就成立了西部教育联盟,以县实验小学为龙头进行了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试点。联盟针对乡镇学校的需求定制“菜单”,在做好常规教师流动、跟岗研修、送教下乡的同时,针对不同学校的需求提供个性化“菜单”。
“虽然是一个松散型组织,但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县城西部片区的教育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乡镇学校从以前的‘等靠要’逐渐开始‘领创给’,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城里学校。”县教体局副局长张新珂眼看着教育联盟实实在在撬动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有了成功的模板,夏津县加快开启强校带弱校、城区学校带乡村学校的联盟式组团,每个联盟实施龙头学校负责制,由校长根据各联盟学校实际,立足高效课堂、校园文化、质量提升等制订本联盟的学习、探讨、攻关计划。
县教体局对各联盟的联合活动作出要求,每学年不少于6次,即每两个月至少组织一次活动;不同联盟间的活动每学年不少于1次。各联盟学校每学期要撰写学校质量提升项目进展报告,各联盟每学年要有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的总报告。
如今,以县实验小学为龙头的西部教育联盟从最初的4所学校扩展到6所,牟桂青深有感触地说,“教育联盟让城乡教育有了平等对话的契机”。
在构建县域学校发展共同体的过程中,县教研室发挥了县域教育发展的“智库”作用。鉴于县域初中数学、生物两学科教学成绩与师资水平城乡存在的较大差距,县教研室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如县第二实验中学与新盛店中学结成对子,每个月派出两名以上骨干教师到被帮扶学校完成随堂听课、指导如何安排教学、组织教研活动、上示范课等规定任务;两所学校通过云平台教学资源库,共同探讨教学设计、统一教学进度、同步实施学业监测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当一个县域内学校没有了城乡之别,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这才是一方教育应该有的‘气质’。”郭长利说,“我们一定会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主编手记
夏津教育做对了什么
王占伟
“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状态”。夏津县教体局通过组建四个共同体,激发了校长、教师的职业生命状态,激活了广大家长的生命成长状态,阅读、研究、成长成为他们的生命方式,自然让全县教育充满了活力。
这是一场同频共振的改革。一家快餐店,为什么员工统一穿着亮色工作装?为什么播放着欢快的背景音乐?为什么开在闹市区?背后的秘密就是同频共振:客人流动快、背景音乐快、上餐速度快、就餐过程快。夏津的四个共同体同样如此,校长、教师同频共振于成长:基于订单培训的成长、基于项目作业的成长、基于课题研究的成长、基于评价跟进的成长……
这是一场自主自觉的改革。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激发师生的自主性,管理改革的核心在于激发员工的自主性。这是因为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夏津的四个共同体很好彰显了共同体成员的主体精神,各共同体都在自主改变,而不是“他主”改变,教师成长力在前台,行政推动力在后台,改革的力量是内在的、深入的、持久的。
这是一场基于设计的改革。教育改革既要激发校长、教师的生命状态,又要有科学、前瞻的顶层设计。如果说前者是动力,那么后者就是蓝图。在这方面,夏津能给我们诸多启示,无论哪个共同体都有核心理念、顶层设计。当然,夏津用共同体推动教育发展的改革范式尚有较大改进空间。比如,就家校协作共同体而言,如果能聚焦于让家长学会正确地爱孩子,那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改革效果:不仅能改善广大家庭的亲子关系,而且能提升学校育人的维度。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孙和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