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喜欢看书写作的前端西瓜哥。前段时间我看了本叫做《输出力》的书,对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有了一些感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数量比质量更重要
如果你是个初学者,相比质量,你应该更注重数量。要做的是不断迭代,高频率地发表一些短的内容。有暇疵也无妨,关键是要找到感觉,找到写作的乐趣,形成正反馈。
而不是看到别人公众号的优秀长文章,你两眼冒光,想立刻也写出一篇同样的高质量文章,然后花了一周nai zhi一个月打磨,最后打磨不动放弃了。你看,正反馈都没有建立起来,人就没了。
当你还只会走路的时候,就想着跑 10 公里的长跑,那是不可能的。首要任务是去跑步,先尝试 1 公里,每天都坚持,并一点点增加路程,终有一天也可以轻松完成 10 公里的长跑。
量变引起质变,朴实无华的事物发展规律。
输出倒逼输入
要提高做事的效率,需要强烈的动机和明确的方向。
如果你被布置了一个写读后感的任务去看书,你就会比以往要更认真地去看这本书,因为你的目标很明确。如果你漫无目的,抱着轻松的心态去看,那只能算作消遣,不消几天就忘得差不多了。
有些人看了很多书,还做了思维导图,并为此洋洋得意。但如果被问到他某本他看过的书讲了什么东西,他从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他一时半会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他只是看书,摘录其中的句子到思维导图,他没有自己的有效思考和再生产过程,没有去通过输出来巩固知识。
这里有个建议,就是我们看书的时候,每看完一章后可以写一段简短的读后感。读后感不要求大而全,可以针对其中某几个你觉得不错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讲解出来,可以再进行扩展思考、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这样就能记得更牢些。我是这么做的。
提供新知比堆砌辞藻更重要
文章不一定要足够华丽,只要提供新知识让读者有所收获就是好文章。
内容空洞的文章,语言再优美也只是无病呻吟。刚起步时,不要把精力花在堆砌辞藻上,而是应该有感而发,尝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当然这也需要你肚子有一定的墨水,也就是需要有输入来支撑。
所以对于初学者,更重要是不断地从输入中提取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然后通过文章的方式表达出来。
内容才是王道,写作技巧只是锦上添花。
只输入不输出,就只是个书呆子
有些人很喜欢读书,读的书很多,但他不去输出:不去和别人谈论,也不去写文章,看起来就显得木讷、不健谈。这时候我们将不吝惜地赋予他 “书呆子” 的称号。但如果你和他去讨论他熟悉的主题时,一开始他会结结巴巴,然后就会侃侃而谈,说出不少深刻的见解。
别光只顾着输入,输出也是非常重要的。
给自己合适的压力
人人都有拖延症,要坚持日复一日地写文章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达成这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自己合适的压力。死线永远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可以参加打卡群,设置写一篇文章的最后截止时间,期限内完不成就发红包。
一些输入的方式
首推的当然是读书,每天坚持读书,潜移默化就能学到很多新知识,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很有帮助。一些刚读的内容也可以马上转换为输出,提高知识的周转率。
然后是拥抱热点,热点会火必然有它的原因,不妨去思考然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能更容易地获得别人的讨论和反馈。举个极端例子,如果你现在才写 08 年北京申奥成功的文章,别人看到你的文章标题就不会有一丁点的点击欲望。
此外,我们也可以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其中职场就是不错的素材。
行动起来
想的再多,说得再多,不行动起来也只是空中楼阁。如果你想提高写作水平,就不要有太多顾虑,写就完事了。写得差也没有关系,没有人生来就会跑步的,先去跌倒几次,在摸爬滚打中摸索出道路,并不断前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