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的蜕变之路,细读之下发现很有意思,这个人远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个样子。
曾泰这个人,一看不出聪明,二看不出爱民,三看不出人品,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被狄仁杰看重,数年之间从一个七品县令擢升至三品封疆呢?
曾泰本来是状元出身,因为在朝中无人,所以做了近十年县令。
朝廷有官员政绩考核制度,一个县令做了十年,丝毫没有任何升迁,这能完全是朝中无人的缘故吗?恐怕跟他自己的政绩也有关系。
你看他在湖州做县令时,对治下百姓是何等的倨傲,狄仁杰冒称县尉到张春家查案,被曾泰这位县令大人不分青红皂白一通呵斥,太爷的派头那可是拿捏的死死地。
可得知狄仁杰的真实身份以后,那简直是磕头如捣蒜。
除此之外,当狄公查清刘传林被害案后,让曾泰差人抓捕刘查礼到衙,可曾县令却犹豫再三,生怕不小心得罪了这位曾当过京官的刘员外。
由此可知,为了谋求升迁,他曾经多么巴结这些有权势的人。甚至不惜投身臭名昭著的内卫,就为了谋求一条升迁之路。这样一个人,我们实在看不出来他有多高尚。
后来他升任永昌县令,这些臭毛病实际上还没改,当狄公询问恩济庄百姓时,百姓的回答稍有迟疑,这位曾县令就大声呵斥,甚至连狄公都看不下去了,连连摆手制止。
但是狄公还是选择将他收入门下,里面主要有三层意思:
第一,曾泰是内卫,正是因为他的反水配合,才让狄公救了太子李显,保住了“李唐神器”,于情于理应该提携他一下。
第二,湖州一案狄仁杰瞒天过海,隐瞒了太子私自离京的消息,这件事情曾泰是知情人,需要笼络他。而且,曾泰虽为内卫,但是身份低微,在朝中也没有根基,扶持这样一个人以后可能用得上。
第三,曾泰这个人不是刚愎自用之人,他出身状元,对断案之道有一定的见解,虽然谈不上爱民如子,但至少他不是一个酷吏,更不是一个坏官。
基于此,狄公把他收为门下,曾泰总算是熬出了头,一年之内连升三级,升任天子脚下的永昌县令。
但是曾泰这个人殊为不简单,在攀上狄公这个高枝后,他的“大智慧”才算是真正地派上了用场。他的三个智慧,让他从此平步青云,到第三部时已经成了从三品刺史。
后又升任洛州刺史、江淮督察使,成了十足的封疆大吏,权倾一方,几乎可以和狄公平起平坐。
他的这三个智慧是什么呢?
一曰识时务,自从抱上了狄公的大腿,从此坚定不移地追随,而且一旦遇到难解之事,就向狄公求助,自己不落过失。
二曰肯上进,曾泰升任凉州刺史以后,其行事作风跟从前大不相同,再也不像当县令时那样咋咋呼呼、颐指气使了,处事稳妥,待人谦和,凉州长史甚至都不知道他是狄公的弟子。
而且,对于断案之道也大为精进,再不像当县令时那么蠢了,连狄公都夸他大有长进。
三曰会藏拙,回想他当初的世故,和在狄公身旁当卧底时的心机,就知道这个人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简单。
但是,从他跟了狄公以后,在狄公面前几乎没有自己的主见,很多浅显的道理他都表现得懵然无知,一味的跟在狄公后面拍马屁。
“恩师真乃神人也!”
“能解此案者,天下仅恩师一人也!”
这些肉麻的话都是出自曾泰之口,他能把凉州境内治理的井井有条,这种人岂是阿谀奉承之辈。无非是藏拙而已,该表现的时候要表现,不该表现的时候就不要喧宾夺主,老老实实跟在狄公后面捧哏才是明智之举。
正是因为他有这些智慧,狄公遇到大案时才愿意把他带在身边,狄公官至极品,即使立了大功皇帝也不好封赏,所以就封赏他身边的人,曾泰这才能借狄公这股大风平步青云。
要不然就能力和主见来说,温开看起来要比曾泰强得多,但是温开只能是个边缘人物,不似曾大人红得发紫。
从小说情节的角度上来讲,狄公身边也需要这样一个捧哏的,要不然狄公一个人自言自语实在有些枯燥。
李元芳率性直肠,不太适合当这个捧哏的,而且这也影响他的英勇形象,所以曾泰担任这个角色再合适不过了。狄公不喜欢别人推捧,但是,除了少数几次不合时宜以外,从来没有制止曾泰的奉承之词。
人都是需要肯定的嘛,狄公也不例外!
从此以后,钱雁秋《神探狄仁杰》系列的“探案铁三角”就形成了,狄仁杰智商天下第一,李元芳武功天下第一,曾泰捧哏天下第一,这是个顶配的探案组合,所以无往而不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