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4岁。
很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进入幼儿园(去上班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孩子们吃早饭,当孩子们快吃完时,一个小女孩才进班级,班级的主班老师气冲冲地向她说“怎么又来晚了?是不是你妈妈光顾着带你弟弟了?我都说过了,你妈妈有了弟弟就不爱你了”她说着还推搡着那个女孩坐到座位上,小女孩低声说“我还没有吃饭呢”,老师用夸张的语气说“几点了还没早饭呢,你妈快懒死了”,说着顺手盛起一碗早已凉透的粥摔到小女孩的面前,这时孩子说“老师,我想尿尿”,老师说“你还有完没完,一早上我就伺候你了,憋着吧,麻烦死了”,结果孩子尿裤子了。老师更生气了,大声的呵斥孩子“多大了,尿尿不知道吗?我要是你妈,我早就不要你了”。
这个主班老师给我的冲击很大,多么不听话 的孩子都害怕她,在她的面前都服服帖帖的,她这一连串的话语,不光是孩子,连我都感到害怕。
现在回想起当年的那个情节,更深深感受到那个孩子的无辜,他什么都没有做错,老师为什么要那样挖苦、讽刺、嘲笑他呢?
现在想来,如果当时那个女孩儿是我,我一定会非常无助、失落、恐惧、害怕。
行为暴力、体罚等名词已经为人所熟知。但还有一种暴力在幼儿园中经常出现,却还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一种比行为暴力伤害性更强的侵犯行为。身体上的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慢慢恢复,但恶毒的语言带给人的伤害却令人终身难忘。
孩子作为弱势群体,是最容易受到语言暴力伤害的。
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双方的不平等关系。比如家长认为我是你的爸爸(妈妈),你是属于我的,我的权威毋庸置疑;我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所以你就得听我的;比如老师认为她应该是班级的主宰者、控制者,孩子必须服从他、听从他的指挥,这些不平等的关系自然就会延伸出行为的暴力和语言的暴力。
语言暴力,有一些源自恶意,还有很多语言暴力,其实出发点也许不坏,例如,绝大部分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家长望子成龙,当孩子的行为无法达到他们的期待,情急之下可能就会随口说孩子“你怎么那么笨”,“做题怎么不动动脑子”这是一种典型的指责型的沟通习惯。
语言暴力给儿童带来的危害很大。家长随口的一句贬低、嘲笑孩子的话,都能够让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颤动,它会打击儿童的自信和自尊,破坏安全感,让孩子变得消极自卑胆怯,不敢尝试懦弱,甚至还会影响他们与人沟通的方式。儿童会模仿成人,也会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造成与外界交流的困难。
例如:
哭、哭什么哭,烦死了(发泄)
你不哭,妈妈马上就来接你(欺骗)
全班就你哭,丢不丢人呀,(挖苦)
还哭,再哭,今天别回家了(恐吓)
你明天别来上学了,没人喜欢你(打击)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爱哭的小孩子吗?(孤立)
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你傻呀!(蔑视)
我看谁不听话(威胁)
别跟我废话,闭嘴!(暴力)
你妈妈有了小弟弟,哪还有空管你(离间)
发泄、欺骗、恐吓、挖苦、打击、孤立、蔑视这些性质的语言带给孩子巨大的伤害,我们不妨自查一下,是不是在不经意间对孩子脱口而出这些话语。
在家庭和幼儿园当中,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使孩子远离暴力呢?
第一,平等之心。
孩子和我们拥有同等完整的人格,只有认识到这点,我们才会真正以平等、尊重之心对待他们。
第二、平和之心。
每个人都是情绪的动物,作为弱势群体的儿童很容易成为成人情绪发泄的对象,这必须引起我们自身高度的警觉,成人应当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第三、正向思维。
当孩子做了错误的事情之后,不要急着去指责、批评,批评与负面评价其实是对错误行为的重复和强化,正确的方法是,引导他去做正确的事情,把关注点放到对的事情上,当正确的行为不断重复,并且得到肯定和鼓励,错误行为自然会弱化和消失。
规范正向的语言应成为日常生活用语的主体,成为成人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成人与成人之间的话语体系,教师和家长应当共同努力,为孩子准备正向的干净的语言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