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贾平凹的散文集,里面有一篇文章《丑石》,清楚的记得这篇文章曾经是某年中考题中的一个阅读段。
百度了一下,果真有。里面有这样的一个还算人性化的问题:读了此文你有何体会?
标准答案是这样的:
表面“丑”而不为人欣赏的东西,也有它的价值:“丑石”默默忍受、坚定不移、甘于寂寞的品质,不屈于误解和寂寞生存的精神是伟大的,值得人们学习;认识人和事物不能光看外表的“美”与“丑”,真正的美,美在内在的价值。(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能答出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这个标准答案人性化的地方在小括号里面。
想必读了这篇文章后,小读者们能够比较容易懂得一个道理:认知事物不能光看事物的外表。真正的美在于内在价值。而真正符合作者初衷的深刻的认识应该是,不屈于误解和寂寞的生存精神是伟大的。
实际上,这篇短文在某种程度上暗喻了贾平凹一段痛苦的成长经历,写出了他超越丑小鸭般自卑的心理历程。
贾平凹自幼体弱多病,初中毕业回家务农,繁重的体力劳动,既让他承受着肉体的折磨,也承受着精神的折磨,他只有躲进书中,才能够暂时忘却人间的不平和寂寞,他看尽了能够弄到手的所有的书。但是,因为看书痴迷,常常误了农业,老家人全不喜欢他作帮手,遭作贱,斥骂是常有的事,队长分派他到女组里干活,让那些庸俗不堪的婆娘管制他,用唾沫星子淹他。就在这样的艰难环境里,贾平凹坚持自己的作家梦,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理想和不懈追求的精神让他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很多人都怀有“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梦想,但是没有“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精神”,是不能够梦想成真的。这就是这个问题的深刻答案的源头。
所以了解了这样的写作背景和心境,才能够真正把握好文章主旨和思想感情。阅读题目也才能够真正答得不跑题。虽然很多出题者都很善良的补充一句:意思答对即可。实际上真正阅卷的时候很浅显很简单的回答是很难取得好的分数的。
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善于领着学生回到作者当初的情景,回到时代当初的背景,甚至回到作者的内心深处。说实话,这样的穿越时空的“回到”是有点难为小孩子们的,但是,唯有这样的读书训练,建立这样的阅读思维模式才能够真正的发生深度阅读。
比如,我在教学文言文《桃花源记》的时候,设计了跟着渔人游桃花源的环节,你走进桃花源看到了什么景象,看到什么人,看到什么民风民俗,走到谁的家里,大家怎么招待的你们,你们和桃花源人聊了什么,桃花源人嘱咐了你们什么,为什么这样嘱咐你们等等,一条线下来,大家基本就走进了文本,然后由结尾处,跟着渔人出来后见到太守,去寻找桃花源,后来的刘子冀去寻找桃花源都找不到了,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就引领大家回到了作者的时代,作者的经历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了这些,文章的主旨和感情就很容易理解了。
所以文本的教学,需要一个回归作者初心的思路设计。能够真正和作者发生共鸣的阅读,或者带着问题和困惑遇到作者的真实内心的阅读才可能是真实的阅读,真实的阅读才能够产生真正的阅读理解。
语文老师是需要读书的,有读书的体验才能够真正引领学生学会读书,语文老师还需要写作,有真实的写作体验才能够明白作者创作一篇文章的意图,才能够引领学生探寻文章之源,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
每个作者只有在内心受到某种力量的冲击的时候才能够写出真正感人的文章,读别人的文章,又要求能够很好的把握别人的思想感情,就得需要回到作者创作的源头上去。唯有这样,才能够有真正的阅读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