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10

《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10

作者: 佛学正念 | 来源:发表于2020-03-18 23:32 被阅读0次

    第十品:庄严净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翻译:

    佛陀再问须菩提:“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如来过去世在燃灯佛那里,是否真实授记,是否真实有所得之法?”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的确没有得到过什么妙法”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菩萨有没有真实的庄严刹土?”

    “没有,世尊,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并非是有真实自性的庄严,而是名义上的庄严”

    “须菩提,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各位大菩萨在从事一切善行的时候,应当这样生起清净的心念:不应当执着着视觉所听到的声音、嗅觉所闻到的气味、味觉所尝到的滋味、触觉所感到的感受、意识所分别的名相概念等而生起从事善行的心念,应当没有任何执着地生起从事一切善行的心念。须菩提,譬如说有人,身如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呢?这样的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回答说:“很大,世尊。为什么呢?佛说的这个象须弥山这样大的身体,并不是绝对真实、有自性的大身,他只是以相的显现的,名义上的大身罢了。”

    注释:

    燃灯佛

    《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所载,过去久远二阿僧之九十一劫,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大智度论译曰:然灯,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或称为锭光佛。又作定光如来、锭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

    释迦牟尼佛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满时逢此佛出世,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得燃灯佛受记,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在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由于燃灯佛曾是释迦佛因地时的老师,所以燃灯佛为“过去佛”。许多供奉“竖三世”佛的庙宇,往往在正殿――大雄宝殿中供奉燃灯佛(左侧)、释迦牟尼佛(正中)、弥勒佛(右侧),代表过 去、现 在、未 来三世。

    庄严佛土

    《佛学常见辞汇》中注解:庄严者,庄盛严饰也。菩萨于因地修行六度万行功德,并以之回向,庄严成佛时之依报国土,叫做“庄严佛土”。

    须弥山王

    须弥山据说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须弥楼,汉译妙高山。

    因为须弥山是诸山之王,宇宙的中心,所以叫须弥山王。

    佛常用须弥山或须弥山王来做比喻,表示一个事物大到极点,大到不能再大了。

    心得:

    1、为什么佛陀在燃灯佛所实无所得。

    释迦摩尼在很多轮回以前,曾经是燃灯古佛的弟子,当时燃灯佛为释迦摩尼授记,言称释迦摩尼在将来世,会成佛。这种授记,并非是如武林门派之中,掌门人将武林独家秘籍传授与弟子,然后这个人得了秘籍之后武功大成,经历成为新一代掌门。

    根据佛法的教义,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人本自具有的,本来清净,只是被贪嗔痴遮蔽了自己的慧根而已。所以释迦摩尼佛当时不可能从外在,也就是燃灯佛那里得到什么法。因为所有从外界得来的,都是生灭的,有来必有去,有得必有失,生灭的就是无自性的,当然就不可能是无上正等正觉了。佛陀设此问,目的在嘱咐众生,相信自己的本自具足。

    2、佛陀问“菩萨庄严佛土否?”的用意何在?为什么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庄严佛土,在相的显现上是菩萨依靠自己的德行,而成就的乐土,起码在传说中是这样的。净土宗所宣传的西方乐土,以我个人理解,就和菩萨的庄严佛土类似吧。在那里一切都清净美好,衣食无忧,也没有世间的烦恼污秽。

    依佛教中的唯识学所说,所有相的显现,都是六根接触六尘,所产生的心识而已。清净、美好这些东西,都是相,都是无自性的,他们也都是“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的。《维摩诘经》云: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正如我们前面举的那个,在华丽的宫殿里,其实是地狱一样,美好与否,全在人的内心是否处于一个不断趋近美好的状态,而不在你身处何地。所以实际的情况确如维摩诘所说的那样,净土就在自己的心中。

    须菩提所回答的,和佛陀所设问的用意非常契合,师徒二人通过一问一答,是在告诉世人,幸福的生活要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当然,这绝不等于不去改变外在,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指的是保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迷失,一直和这一份无限趋近美好的动力在一起,用这份动力去不断的改造环境。换句话说,这就是禅修中所提倡的,活在当下!

    3、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据《六祖坛经》记载,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听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豁然开悟。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呢?

    应无所住,住什么呢?个人理解,指的是住相,也就是说不要把我相当成是真正的自我。因为根据缘起的法则,我相是无自性的,没有自己的真正性质的东西,是一个暂时的因缘组合,当然不能是自己了。下面一句“生其心”,虽然不住我相,也不住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还是有心在的,否则就是断灭见了。这个心是什么呢?是见性,是上演电影的银幕,这些生起又灭去的各种相,在这块银幕上生起又灭去,而银幕则是不变的。而且人们之所以能够看到银幕,也正是由于有上面来来去去的各种影像的关系。如果没有了各种影像的生起又灭去,如我们前面所说,单一的,不生灭的东西,是无法产生图像的,我们将看不到银幕了。所以说,即不执着于各种相是真正的自我,而真正的自我又是通过各种相的生灭而显现的。无所住,说的是不把各种相当做永恒不变的我相;生其心,是说这些当下的相,就是当下的心。你别把“心”当成是一个名相,就都好解释了。所以经文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关于这一点,在这里限于本品篇幅,无法说的更透彻,在第十二品完结之后,我会用小结的形式,再次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到那时相信读者就会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了。

    4、佛陀为什么设问“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以须弥山王是否真的身大为譬喻,佛在整部金刚经中出现过数次。我在最初研读金刚经的时候,只是简单的理解,佛陀是为了让须菩提知道大小都是相对的,以相显现的“大”,无论多大都是没有自性的,都是名义上的大。

    但佛陀为什么在说完了“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马上来了一句“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呢?

    仔细分析,这两句话是有本质联系的:

    如果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个“住”字,表达了有一个独立于声、香、味、触、法之外的观察者,在观察着,体验着、也就是住着这一切,这显然是二元世界观。而在二元世界观里的那个观察者其实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物伴生的,所谓独立,只是虚拟的独立,是不真实的。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意味着处于一元世界观的状态,在一元世界里,没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割裂,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是伴生的,一体的。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是一体的时候,是没有大小的比较分别之心的。

    为了加强须菩提这句话的理解,所以佛陀紧接着举了例子“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万法皆由心识而造,所有的大小,皆由我们的分别心而产生。如果一个人的身躯如银河系那么大,在他眼中,地球可能就是一个原子,他的一个转身可能就是银河系的历时数十亿年的自转;如果一个人的身躯如夸克那么大,那么一个原子在他眼中可能就是地球,那里的地球自转一周,在我们人类的眼里可能就是亿万分之秒的原子自转。有人曾经把森林里一块草丛中各种植物的生长,做了几个月的连续录像。当人们以非常快的速度播放录像的时候,发现各种植物为了争夺阳光,你争我夺的互相遮掩生长的过程,简直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拳击赛。如果这些植物有心识,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在丛林里漫步的速度,恐怕也是快的不可思议了。如果没有观察者的分别心,宇宙星云和夸克粒子,又有何本质区别?如果没有了观察者,这一切的大小又从何而存在?

    让我们重新温习一下佛陀的话: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bh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