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老中医告诉徒弟:信者医之,不信者不医!
徒弟不解:医生不就是救人的吗?
老中医说:信者,患者本人意愿强烈,配合调理,身体机能回复快;不信者,内心潜意识就暗示这肯定不行,他又怎么能配合治疗?是他喜欢带着一身的疾病,你为何要夺人所好呢?!
仔细想想,这个老中医说得确实有道理!正像有人讲的: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医术虽高,只医可医之人。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时,特别是对于陌生人或者新生事物,通常有这么三种心态。
第一种心态,不管这个人说什么,或这件事怎么样,一概不相信,直接否定。别人刚一开口,这种人的口头禅就是:“你别说了,我都知道,这都是骗人的。”
第二种心态,半信半疑,一方面会主动去接触、去了解,另一方面又犹豫不决,迟疑时间很长,一会儿问问家人,一会儿问问朋友,一会儿研究研究,思想斗争反反复复,迟迟下不了决心。这种人的口头禅就是:“你说的有道理,但我还没有了解清楚,我再看看。”
第三种心态,先以相信的心态接受这个人或这件事,然后以最短的时间了解这个人或这件事是否靠谱,觉得差不多就及时跟进;觉得不行就及时刹车,不会犹豫时间很长。这种人的口头禅就是:“你说的这个事挺好,我想一下,会很快回复你。”
第一种人,怀疑心、防卫心比较重,怕上当、怕吃亏、怕冒险、怕失败,所以对陌生的人或事,一概持怀疑态度,在还未对人或事有所了解之前,就直接下定论,一棍子打死,先自我关闭了心门,不给对方任何靠近自己的机会,完全切断了彼此的丝毫联系。实际上,在拒绝别人的时候也丧失了有可能成功的机会。
第二种人,有追求成功的渴望,但缺乏雷厉风行的行动。这种人缺乏主见,喜欢咨询其他人,听听别人的意见。征求意见没有错,但经常是问了一些不该问的人,因为问的这些人也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也看不懂这件事,得出的结论肯定不值得参考。而机会往往是不等人的,一个新生事物刚出来时是机会,过段时间很多人都知道了、都明白了,也就不再是机会了。
第三种人,先以真诚的心态、开放的心态、相信的心态接纳,在接触的过程中迅速了解,只要有个五成甚至更低一点的把握,就立即出手了,不会犹疑太久。对人也是这样,首先自己以坦诚直率的心态去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去认识、辨别对方的人品、素质等,以此确定是否与对方深交,是否与对方合作。这种人比较有主见,思想比较开放、敏锐,有成功欲望和冒险意识,懂得“机会稍纵即逝”的道理,能够认识到“机会之所以是机会,就是因为大多数人还没有看懂”。这种人往往成功的机会就多、几率就高。
马云曾说:任何一次商机的来临,都必将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任何一次财富的缔造,都必将呈现“先知先觉经营者,后知后觉跟随者,不知不觉消费者”的局面。
在2016年10月召开的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等“五新”理念。有的人嗤之以鼻,觉得他在玩概念,玩花架子。马云并不去反驳,只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看不懂、跟不上,不去积极拥抱新生事物,就只能被淘汰”。正是他所讲的“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是你的实体经济不行了”。
有位知识大咖讲:“他在做社群前就曾多次跟身边的朋友讲,做社群将是个机会,卖知识将是个机会,但朋友们不相信,大多是呵呵一笑。他就自己干,做给他们看。”结果,取得了成功。他当初做社群并无太多经验,硬是一点点做起来了,收费不低,却报名者众多,相信他、跟随他的人都尝到了甜头。这就是信与不信的差距。
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证明,“一般人,先看到才相信;成功者,先相信才看到”。在面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善于用相信的心态去迎接,可能就会遇到一个值得一生相处的好朋友,遇到一个合作共赢的好项目,遇到一次走向成功的好机会。
相信,不一定成功;迟疑,必将错失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