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红木》国标中的一大类别,红酸枝家族成员众多,包含交趾黄檀、奥氏黄檀、微凹黄檀、巴里黄檀、赛州黄檀、绒毛黄檀、中美洲黄檀七个树种。事实上,无论是红木家具文化的有序传承,还是红酸枝家具本身具备的实用性、艺术性、增值性来看,红酸枝家具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其文化断层现象,对红酸枝家具而言、对众多红木文化的追随者和红木家具的珍赏者而言,既不公平,也欠完满。
“酸枝”是广东、广西一带对红酸枝的习称,而在北方,“老红木”的称呼则更为人熟知。2000年《红木》国标颁布后,红酸枝正式被确立为一类木材的统称,包括交趾黄檀、巴里黄檀、奥氏黄檀、赛州黄檀、绒毛黄檀、中美州黄檀、微凹黄檀七个树种在内。至此,对于红酸枝称谓的规范终于尘埃落定。
明清两代,是传统家具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自唐五代进入垂足式高型家具以来,经宋元时期的高度发展,为明式家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加上明初手工艺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为明式家具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力量和物质条件,使家具艺术发展到了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生产的家具,已具备集科学性、艺术性及实用性于一身的特性。明清宫廷家具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民间家具技艺空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来自民间,又高于民间,由于工匠技艺精湛,用材精良,所以宫廷家具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最高水平,也是明清家具的精华。
当然,在黄花梨“一木独大”的明代,红酸枝显然还是个新鲜品种,而用它制作家具更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只有一些沿海地域会偶有使用它制作家具,那些家具也只是供日常使用,未进入可资探析的美学范畴。
及至清代,紫檀逐渐取代了黄花梨成为权贵的挚爱,这背后,一方面由于黄花梨木材被大量砍伐,使得这一木材面临枯竭的状态,另一方面,统治阶层审美和心态的变化也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及至清中后期,日趋衰微的国力让紫檀进口变得力不从心,家具木材的使用格局再次发生了变化。
正如紫檀接棒黄花梨,此时,红酸枝乃至花梨木成为了制作家具的普及用材,而在称谓上,红酸枝便是彼时的“老红木”。
“唯世俗所谓红木者,乃系木之一种专名词,非指红色木言也”、“木质之佳,除紫檀外,当以红木为最”,这是《古玩指南》中有关“红木”的两句记载。
《古玩指南》成书于清末民初,而在此时,对于“紫檀、黄花梨、老红木乃宫廷三大贡木”一说也早已形成了共识。
沿着这一思路,大量使用红酸枝且制品艺术水准较高的年代应当在清中期,尤其是乾隆四十年以后。这一时期,国力已有衰微之象,紫檀库存亦不充足,这样的契机下,红酸枝渐渐迎来了一个使用高峰。
乾隆四十年以后,酸枝木大量进入清代宫廷,仅乾隆四十三年,“海梅木”的旧存就达到了“三万八千零八十九斤十四两四钱”,新收海梅木“两千九百六十三斤”。而到了乾隆五十三年,旧存酸枝木增至“八万二千四百五十一斤二两四钱”,比起乾隆四十三年海梅木的数量总和增长了一倍。这批为数可观的酸枝木成为乾隆后期宫廷家具制作的重要原料。由于库存充足,以其制成的宫廷家具种类及数量极为丰富,包括红木香几、红木插屏、红木挂屏、红木桌屏、红木桌灯、红木壁灯等物。
故宫传世的家具中,诸如“红木云龙纹架子床”等大型家具,其制作年代应该不早于乾隆后期。此床体量庞大,用料厚实,雕刻精美,拥有极为精湛的工艺和很高的艺术水准,也由此可见红酸枝在宫廷中的地位变化。
清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对外贸易挣脱了闭关锁国的掣肘,重新焕发出生机。借着地理优势,广东等地区成为红酸枝家具的重要生产基地,并逐渐形成气候。
这里生产的酸枝家具品类丰富,灯挂椅、太师椅、六角椅、茶几、长台、八仙台、书桌、橱柜、围屏等一应俱全,到了后来,中西文化的交融使得家具更趋于创新和多样化,出现了雕花公座椅、单拼椅、贵妃床、旋转座椅、镶石花篮圆台等带有明显西洋风貌的家具。
与紫檀、黄花梨相比,酸枝木可谓行“革新”风气之先的木材。而革新之内容,工艺与造型兼而有之。 工艺上,一反过去打磨上蜡之传统,采用油漆工艺;造型上,一改以往传统的长台、八仙台、太师椅等款式,采用西方沙发型式,以酸枝木制造新式沙发床椅家具、酸枝大床和西式立柜等。
中国人的财产观离不开“厚、大、沉”。所以,红木家具的问世,她除了作为文化载体而存在,同时还是财富拥有程度的标志。红酸枝家具成器后,体量厚重,正是缘自红酸枝比重大的特性,它的气干密度接近于檀香紫檀,所以小料上手时手感沉重,两木相击,铮铮有声,呈现出金属般的质感。
市场化以后,酸枝家具的价格水涨船高。纵观当下红木家具市场,红酸枝家具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对比而言,在性价比尚且合理的今天,红酸枝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红酸枝很可能会成为继黄花梨和紫檀后又一天价用材。这样的说法,当然是一种着眼于市场规律上的推演,而如果单就红酸枝的使用历史而言,这一木材的深厚底蕴就已足够值得我们留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