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主动)谈论功利、天命和仁德。
(1)人生的驱动力——命与仁
命——是我们的使命、天命
仁——是我们的理想
命与仁更重要——而不是利——因为长此以往会:放于利而行多怨。
(2)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二条】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里有人说:孔子真是伟大啊!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使他树立名声的传长。孔子听了这话,对弟子们说:我干什么好呢?是去驾马车呢,还是去当射箭手呢?我还是驾马车吧!
(1)达巷党人——可能说的是:项橐——《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
(2)博学——专精
思想——技术 哲学——实用
——之间的取舍

【第三条】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1)此节表明了夫子并不是一味地维护传统礼仪,而是对于礼仪改革持有坚守、有变通的开明态度。
(2)社会的演变:
物质层面的改变——带来习惯的改变——最后制度上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