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网名叫憨憨,故网友称我夫人“憨嫂”。
我退休后的兴趣是上网,在QQ、微信群里面聊天,天南海北啥都聊,也与群友开玩笑。打哈哈。
憨嫂加入了一个步友微信群叫“寻找母城记忆 饱览魅力重庆”她报名充当自愿者,每周不亦乐乎的踩线路,带领步友在重庆大街小巷爬坡上坎的转圈圈。
上周六,他们走的是北碚,夫人的故乡,不得不抛下我那些群聊天的亲们,屁颠屁颠跟到夫人去转圈圈。
其实,丢开聊友跟到夫人跑,心头还有一个小秘密,就是想看看憨嫂讲解北碚典故有没得人听,因为,在家里,她叨叨起来是惹我有点烦的。
出轻轨口,早已聚集的步友们就围了上来,憨嫂就开始了她的讲解:
北碚,缙云山下、嘉陵江畔一处安静小城,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北碚是我的故乡,我的少年梦想、青春足迹、中年迷茫与惆怅都交织于这座小城。
2017年3月11日, 随重庆母城步游群的150多步友探访故乡北碚。
受母城步游群主龚长生先生(生哥)委托,我担任这次活动的讲解。
等待出发的友友
!
建设北碚的奠基人,发展北碚的开拓者——卢作孚
探访碚城,不得不说改变这座小城面貌创造奇迹的缔造者,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
北碚文星湾隧道旁的卢作孚纪念馆是一处集中展示卢作孚生平和事迹的地方。纪念馆设在抗战时的峡房局旧址(文昌宫),内设实物展区、场景还原图展室、放映室、纪念卢作孚专题书画展等。
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27年,卢作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期间,积极开展乡村建设和加强地方治安秩序。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建成了嘉陵江温泉公园(北温泉公园)、平民公园(北碚公园)、民众体育场(北碚体育场)、兼善中学、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地区成立的第一家科学院)、北川铁路(四川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三峡染织工厂,天府煤矿(四川省最大的煤矿)等。他整修街道,发展贸易,治理险滩,疏通航道,到1936年北碚嘉陵江乡村建设实验区署成立时,北碚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一定经济实力,教育文化相对发达的西部小城镇。生活在战乱中的文化人把北碚视为他们眼中的“诺亚方舟”和“世外桃源”,被誉为“具有现代化雏型”的美丽城市。当年联合国标注的中国地图上仅有的三个城市为北平、上海、北碚。
在北碚这小小的弹丸之地,先后涌进了大量的机关、学校、社会事业单位和各界名流、学者、作家、科学家,有三千名流汇北碚一说。
伴随北碚的崛起,文化大师郭沫若、老舍、林语堂、剧作家田汉、曹禺、夏衍、洪深、阳翰笙等纷纷来碚。教育家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顾毓琇、孙寒冰等在碚培养教育出革命烈士王朴等优秀人才。梁实秋,老舍等在碚创作出《屈原》《四世同堂》《雅舍小品》等传世名作。
位于北碚文星湾庙嘴原峡房局旧址(文昌宫),的卢作孚纪念馆建筑群。
梁实秋纪念馆(雅舍)
雅舍是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梁实秋的故居。
1939年4月梁实秋先生随国民政府教育部迁来北碚,在重庆北碚定居,他与吴景超共同在主湾山腰购得一栋平房,以吴景超之妻龚业雅的名字命名,为“雅舍”。梁实秋在雅舍寓居7年,创作《雅舍小品》20篇,反响很大,风动一时;去台湾后,梁实秋把《雅舍小品》出成专集,再版300余次,“雅舍”之名不胫而走,名噪于世。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曲家。老舍旧居位于北碚北碚区天生新村63号附32号,现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当年因为老鼠成群结队,啃噬着书稿、家具和食物,老舍幽默又无奈地将其称作“多鼠斋”。
老舍旧居暨中华全国文艺届抗敌协会北碚办公处,建于1940年6月,原为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住所,1940年林先生离碚将此房捐赠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作为办公处。1944 年元月,老舍在此开始写作小说《四世同堂》,年底完成了第一部《惶感》,1945年完成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于 1948 年在美国写完。
这栋著名的红楼是北碚图书馆的一部分,坐落在北碚公园火焰山麓,由卢作孚先生于1928组织修建,最初作为为中国西部科学院和兼善学校校舍。抗战伊始,兼善中学迁至鸡公山,红楼则为抗战时期中央银行北碚办事处。
蒋介石每次来北碚均下榻其间。1944年6月22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曾到此观看滑翔机表演。
抗战胜利后,民生公司图书馆迁来,与北碚民众图书馆合并,在此成立北碚图书馆。2012年8月14日,图书馆保护性维修改造时不慎发生火灾,红楼被毁,庆幸的是在维修前红楼内的古迹藏书已经转移,未受到火灾损坏。
顾毓琇,字一樵,江苏无锡人,中华民国教育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禅学家。顾毓琇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江泽民和朱镕基的老师,也是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校长、交通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轫人之一,著有《孤鸿》、《古城烽火》、《白娘娘》等作,其对宗教的研究造诣精深,在佛学方面的建树也影响深远。
北碚区美术馆(北碚画院)设立在修缮后的红楼。有中国画、书法、绘画、雕塑、当代艺术、民间艺术六个艺术工作室。
馆内收藏的部分作品
北碚公园是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于1930年10月12日创建的贫民公园。原址为火焰山东岳庙,其地势较高,近可以俯瞰北碚城市街景、嘉陵江行船风帆,远可以眺望缙云山、飞蛾山、鸡公山、观音峡、温塘峡等山景、水景、峡景,是一个游览休息的好去处。园内有作孚园、“清凉亭”等景观。 北碚公园是我国西南片区第一个成立动物园的公园。
进入公园,沿林荫小道一直可以通到北碚公园的最高点火焰山“作孚园”,初春阳光下,空气格外清新,园中卢作孚的塑像虽已陈旧,却依然干净。卢作孚及夫人蒙淑仪的墓静静地躺在草地上;园中石碑颇多,都是晏阳初、梁漱溟等人为怀念老友而刻的话句。墓后一块大理石墙上刻着卢作孚身前说过的话:“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
卢作孚胞弟卢子英之墓
碚东大桥与北碚体育场(民众体育场)
清凉亭原名慈寿阁,是卢作孚以其母生日时所送寿礼筹建,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卢作孚邀请国府主席林森游览北碚,请他题写了“清凉亭”三字,乃“亲娘”谐音。从此,清凉亭之名,沿袭至今。抗战时期,陶行知在此设立晓庄研究所,研究兵役改革,在北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志愿兵运动;筹划创办育才学校,为祖国培植了大批人才。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文星湾42号,是重要的近现代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西部科学院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创建的中国第一所民办科学院,院址最初设在北碚火焰山东岳庙,即现在的北碚公园,1934年迁建北碚文星湾。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许多学术机关纷纷迁到北碚,继续其研究工作。由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及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气象研究所、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工业实验所、矿冶研究所、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林业实验所、中央畜牧实验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国立江苏医学院、中国地理研究所等13个科研院、所,共同发起、组织筹备委员会,公推翁文灏、卢作孚两先生为正副主任委员,以主其事,于1943年在文星湾筹建中国西部博物馆。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建筑群至今保存较好。其中:惠宇楼,1933年修建,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主楼。
地质楼,1938年修建,为内迁北碚的国立中央地质调查所办公楼。卢作孚旧居,原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办公楼,其院长室曾为卢作孚先生办公及临时生活用房。
地磁测点碑,由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测定(东经106025′46″0,北纬29050′07″3),中国西部科学院1945年12月立。
张自忠将军墓在北碚城南高速路旁,在碚工作时每年都会来此祭拜英烈。
张将军是著名的爱国将领,1940年襄阳与日军战斗中牺牲,日军将他遗体进行安葬,蒋介石获悉急令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忠骸,旧部黄维刚带三十八师赶到击退敌人夺回忠骸移从荆门至宜昌运抵重庆港,沿江百万群众自发路祭,蒋介石登轮抚棺哀悼。11月26日各界政要齐聚雨台山,为将军举行国葬,蒋介石通告全军表彰张将军国民政府褒扬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分别致挽“尽忠报国”、“为国损躯”、“取义成仁”。 1943年,国民党副委员长冯玉祥以明朝史可法殉葬扬州梅花岭取其梅花芬芳高洁、坚贞如铁之义,表现张自忠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与敌战斗、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亲自种植腊梅数株,并隶书“梅花山”三个大字刻于墓前石壁。
有友友问:张将军不是北碚人,为何葬于北碚。1940年张自忠将军牺牲时,正是中日战争最为惨烈的时候,将军的老家山东临清早被日本人占领,牺牲的湖北宜城也正是战火纷飞之地,而重庆是国名党的陪都、西南大后方。
反映张自忠将军战场指挥的场景的雕塑
[图片上传中。。。(44)]
为活动辛勤付出的自愿者
他在丛中笑
拜祭了先烈,继续今天的探寻活动,整齐划一,井然有序的队伍。
高举旗帜的领队生哥(龚长生先生)
徜徉美丽碚城,第一次来北碚的外地人都会对满大街的法国梧桐惊艳不已。尽管梧桐的繁茂是在炎热的夏日,而放眼树梢嫩绿的幼芽,我依然会忆起整条街道被那些层层迭迭的梧桐枝,梧桐叶裹挟的阴凉。
北碚正码头
以前的老北碚城是从北碚公园火焰山到文星湾隧道,一道大大的缓坡连接江边与街道,码头靠朝阳桥方向的河滩是抗战时期的滑翔机表演场,正码头是当时最繁忙的地方。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的端午都会举行龙舟比赛和抓鸭子的民俗活动,在缺少文化活动那个年代,汇聚在这看热闹的人数千。2005年那个寒冬的除夕夜,我和爱人来到空旷无人的正码头江边,许下心愿,一同放飞孔明灯。再次放飞孔明灯是今年的除夕夜,也是这里,一样的心情,一样的安静。像当年那样,彼此不问许过什么愿望,只是在他的眼中,我读出了一起到白头。
在正码头附近密布着长长短短的街道,分别是北京路、上海路、南京路、武昌路、太原路、天津路、广州路和辽宁路、吉林路、芦沟桥路,黑龙江路,这些路名都是以全国省市命名的。自1931年“九一八”之后,中国每沦陷一个地方,北碚人就以改街名的方式用以明志,表明“中国不亡”的决心。在北碚旧城改造中,消失的路名还有大连路,汉口路、庐山路。
新华路、解放路就是过去的中正路、林森路。
八十年代时,我在北碚工作生活,上班下班,买菜购物,都会行走在这些道路上。
卢作孚所创建的三峡染织工厂是我们厂的前身,隔着马路就是西部科学院旧址,那时这里叫二七巷。后国企倒闭失业留下迷茫与惆怅。
映入眼帘的这幢白色建筑,是位于西南大学的川东行署旧址。它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1年,中共南方局将行署地址由南岸黄桷垭迁至北碚。1952年,川东行署撤销,与川南行署、川北、川西行署合并为四川省。
为大家留下美好时光而忙碌的摄影师们
友友“老陈189”作诗并注,以记此行。附后以飨读者。
《记三月十一日母城步游》
北碚探老舍,
雅居梁实秋。
虎踞峡防局,
嘉江万古流。
注:
1、“老舍”指舒庆春,抗战间曾寓重庆北碚八年,有著作。梁实秋,被鲁迅尖酸骂为“资本家的乏走狗”之后,也随下江人来重庆,著述丰,不多解[呲牙]
2、“虎踞”句,指卢作孚纪念馆。卢,宜昌大撤退,功甚伟。
活动图片提供:眼哥、雨如烟及群内友友。感谢!
文字整理:雨如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