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被禁藏5年的《狗十三》,讲了一条叫做‘爱因斯坦’的狗和一个十三岁女孩的故事。于是便想到十岁的儿子和做为孩子父亲的自己。
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无力去埋怨自己的上一辈,但回想起童年、青春期更多的是感到压抑。那一代的父母和那个时代的环境自是与现在不同,如今经济条件和物质环境更好了,但有一点是通的,那就是爱、理解、宽容。
父母的很多观点和做法没有经过和孩子交流便私下决定,孩子的想法得不到重视,做法得不到理解。稍有反抗和不悦,便会遭到训斥甚至挨打,即便你已十几岁,即便你有自己的尊严。对父母和长辈的意见只能听从,反抗的结果反而是更受折磨,他们会说这样做只是为了你更好,这是多么熟悉又让人无法反驳的理由啊!他们是生你养你的父母,你怎么能逃出这个身份!于是,在这么重复几次无果后,孩子便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反正大人又不同意,开始变得‘懂事’,开始变得压抑。逐渐的失去自由,逐渐的在心里叛逆!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没有了主见,变得敏感,在意别人的表情、看法,慢慢的失去了自己,逆来顺受,随波逐流……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父母的影子,当我们做了父母,我们又会拿出怎样的方式和自己的下一代相处。
电影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不管是做父母的还是做孩子的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以她为镜,照出自己。
如果那种听话懂事,让自己麻木压抑是一种成熟,我们多么渴望一直处在稚嫩自由的状态!
希望每个家庭的氛围是自由、平等、理解的,更希望这个社会是懂得尊重、信任、和充满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