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或译:就是从恶里出来的)。”(马太福音 5:37 )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领奖前在瑞典皇家文学院演讲,看了他所讲的内容让我深有感触。 他的演讲中有不少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这些故事没有多少标新立意,但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些故事或简单或曲折,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真”。莫言演讲时语调平和,却丝毫没有降低其吸引力;他的言辞没有任何说教,但处处能打动人的心灵。 莫言讲了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一次与母亲一起卖菜,他有意无意地多收了别人一角钱。回到家中,母亲责备了他说:“孩子,你让娘丢了脸。” 有多少人喜欢自责?恐怕不多。人性中那种自我保护的记忆倾向,让我们常忽视回忆自己的过失、缺点和错误,而喜欢重复自己有过的灿烂辉煌;而“真”就要求我们“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我非常喜欢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名著《忏悔录》一开始的那段话: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假如在某些地方作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那也只是用来填补我记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其中可能把自己以为是真的东西当真的说了,但绝没有把明知是假的硬说成真的。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wò chuò );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在我个人的生涯中,我厌恶“假”,更体验了“真”带给我的快乐和充实。“真”能征服人、能打动人、能留住人心,“真”才能交到真朋友。一辈子求真,一辈子快乐。 你要人家相信你的“真”,你首先要真;你要求别人怎样做,你首先就要带头做。做牧师传道的,离不开说教、讲“大道理”,自然为的是传福音。但我只是想说,任何的说教如果离开了“真”,就没有说服力,更没有感染力,别人不想听,甚至会反胃,会恶心。 我不真,我没有办法叫人相信我传讲的“真”,让人相信我们那看不见又摸不着的“真”。 我不真,我不可能叫人相信我话语的力量,反而让人感到我在台上的讲课讲道不过是作秀而已。 我不真,我自己的心是虚的,底气是不足的,我站讲台只能是在那里死撑。 耶稣总是夸奖小孩子,并说:“在上帝国的,正是这样的人。”(参可10:14)我们是站讲台的人,习惯了高高在上;在习惯教训别人以后,就很难面对别人的教训了。 走下来吧,把我们的面具摘下来,活得真实一些——或许这样我们传的福音更能让人动心。 永远做小孩子吧!在上帝末日的审判时,愿我们“来到上帝的施恩宝座前”都是“坦然无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