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在一个名叫无知山谷的地方,朴实的人们守着古老的信仰与知识,幸福又忧虑地生活着。说幸福,是因为日子平平淡淡,物资足够温饱。说忧虑,是因为偶尔出现物资分配不均的情况时,人们难免会有恐惧。
还好,物资大多数时候是够的。带着那一份忧虑,有人尝试走出无知山谷,去更远的地方寻找新的生活。但是,大多数人们,只是尝试。因为路途艰辛,很多人的结局,成了躺在山谷下的一堆白骨。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曾离开无知山谷的同伴,异常艰难地爬回了山谷。人们救醒他之后,这位同伴诉说着他看过的山谷外的世界,想要劝说人们跟着他一起离开,开始新的、更好的生活。然而,山谷里的老者们,坚守着代代相传的信仰,在老者们的带领下,人们举起石块,砸向了要带他们开始新生活的伙伴。
很不幸,后来的无知山谷发生了旱灾,人们不再有充足的食物。即使在那样的时刻,老者们仍旧反对人们走出无知山谷,去探索新的生活。然而,处在生活困顿中的人们,被逼无奈,有人鼓起勇气,选择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山谷之外的生活。
结果是什么?人们发现一切居然都是真的。曾经艰辛爬回山谷,想要带领他们新生活,而又死在他们举起的石头下的伙伴,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走出无知山谷的人们,开始弥补曾经犯下的错误,人们给勇者建立了一座纪念馆。无知山谷的故事,是房龙的《宽容》开篇里,提到的一个故事。
里面的这句话触动人心:成千上万的人死了,人们踏着他们的尸骨,才找到第一座用石子堆起的路标。
无知山谷的老者们,对普通人们来说,是一种权威。权威的言论,对无知山谷的人们来说不容置疑。然而,权威老者们的话,一定是正确的吗?
曾经独立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莱纳斯·鲍林,因为在一次演讲中,随口说自己想要多活25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莱纳斯·鲍林的演讲席下,有一位听众随后写信给莱纳斯·鲍林,推荐他每天食用3000毫克的维生素C,说这是永葆青春的秘诀。
很奇怪,莱纳斯·鲍林居然听从了这个建议。后来不仅将每天食用维生素的剂量,提高到18000毫克,还特意写了一本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的书。
作为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莱纳斯·鲍林,他出的书,影响力是巨大的。在莱纳斯·鲍林的宣传下,市面上维生素的销量,暴增到一度脱销的局面。虽然后来有很多证据表明,莱纳斯·鲍林的观点有很大的漏洞,但莱纳斯·鲍林坚信自己是对的。
莱纳斯·鲍林对于维生素的执念,与无知山谷里的老者们对于信仰的执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样的。而无论是莱纳斯·鲍林还是无知山谷的老者们,他们的言论,对于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来说,都是一种“诉诸权威的论证”。
对于权威,大多数时候,我们选择无条件信任。然而,就像《非理性决策》里说的:
一个领域的专家并不一定在另一个领域里也是专家,有时候甚至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除了“诉诸权威的论证”,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会造成人们的盲从。有哪些其他的因素?《非理性决策》里有很详细的描述。
《非理性决策》是由爱尔兰的物理学家大卫·罗伯特·格兰姆斯所写,在对他的介绍下,有一个奖项令人眼前一亮,“约翰·马多克斯奖”。这个奖项是为了表彰“不畏挑战甚至敌意,坚定地向大众倡导科学、捍卫真相的个人”。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对大众说真话,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大卫·罗伯特·格兰姆斯说真话的勇气,在《非理性决策》里能感受到。
看《非理性决策》是很过瘾的一件事。对,用了“过瘾”两个字。在《非理性决策》里,会看到很多现象产生背后的本质。想在感性生活中,保持一份理性?翻开《非理性决策》,读一读里面的故事,那些曾经确确实实发生过的事情。读完后,也许,面对下一次的众说纷纭,我们能从巨大的迷雾中,看得清一些。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