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1986年),印度著名哲学家,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五位圣人之一,在全世界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简称克氏)的哲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字——觉察。从克氏留存并出版的言论、著作等文献资料中,可见明显感受到其毕生都在宣讲觉察的重要性,从生活、生命、物质、环境、关系、情感、教育、经验的觉察到自我、思想、心理、信仰、时间、真理的觉察,在觉察的帮助下,人类可以展现无限的洞见、触及自我的本体。觉察蕴含观察、觉知、觉悟、审视的意思。
《金刚经》大乘佛教代表性的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经由六祖慧能的推崇,使得其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金刚经》最为核心的要义即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教认为我、他人、大家、时间都不是实有的,都是幻相,是人的幻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人类以幻为真,所以痛苦不断、悲苦一生。
《金刚经》着重讲了破相的重要性和功能性,却没有详细解释四相为什么是幻相和人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破相。而这些内容我在克氏的思想里面找到一些答案。
认清自我
在《最初的和最终的自由》中,克氏解释了什么是自我。
通过它,我表示的是观念、记忆、结论、经验、各式各样可明和不可名的意图、成为是或不是的意识层面的努力、无意识记忆的积累、种族、团体、个人、部落、以及所有的一切,不管它是向外被投射在行动中还是在精神层面被投射为美德;追逐这一切的奋斗就是自我。这其中包括了竞争、成为的欲望。那整个个过程就是自我。
在《最后的日记》中,克氏指出其实,我们的意识并不是你的或我的,它是全人类的意识,它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成长和积累。在意识中,人们创造了信仰、神灵、宗教仪式等。意识就是思想活动,思想缔造了行为、举止、文化、渴望,人类的整个活动其实就是思想活动。意识就是自我,就是‘我’、自身、本我、个体,等等。
1、自我即思想
显然,自我是经验和记忆的累积。克氏认为人类的经验、知识、文化、记忆不断构建与强化自我意识,人们将所经历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以及快乐、悲伤、愉悦、兴奋、愤怒的经验存储于大脑并固化为记忆。这些记忆构成自我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中心和出发点。
自我还是人类进化轨迹、集体意识形态、精神信仰等的延续与传承,集体生存和发展的经验、文化、思想、模式等都蕴藏于每个人的大脑深处。
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累积、影响就形成了每个人认同的自我。这样的自我一方面加重了与世界的分离,彰显了个人身份、职业、个性、族群等属性,导致世界的对立、冲突、矛盾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使得归属感、安全感成为每个人的根本需要。每个人都迫切希望自我归属于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个种族或一个家族(家庭),如果要让自我有更大的安全感,最好归属于一个富裕的国家、一个高大上的企业、一个金碧辉煌的家族(家庭),这是人们骨子里的渴望。
为了归属感和安全感,人类开始了前赴后继地发展,每个人都在争取个人利益、谋取个人安全与自由。克氏认为大多数人的生命是建立在努力和某种意志之上。
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所谓的精神生活就是一系列的努力,总是以一定的结果而到达顶峰,于是我们认为努力是至关重要的。
努力的本质是“成为……”,因为在归属与安全的问题上,我们还不如意、还有差距,所以努力是必须、必然的。想成为什么的努力最终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脱离了生命的本然,在要成为什么的道路上驰骋向前。
而无数的努力又构成新的记忆,新的记忆又促使得自我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远离真实的自我。
真实的自我就是思想。自我的构成、自我感的强化和自我的所谓努力过程都是思想的产物。克氏认为,思想和自我密不可分。自我就是思想。思想是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总和。
杰德·麦肯纳在《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一书中说:
意识主导论是唯一不需要信念的现实模型。事实上,它根本没有你要“相信”的。停止相信每样事物,不同意任何事,重整你的动力,砍除一切虚假,烧毁一切,你就会发现你从没有离开过。你一直都在意识主导论中。
杰德指出:意识主导论就是我们一直生活在其中的真相。意识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意识即一切。此处的“意识”与克氏描述的“思想”意义极为相似。
2、分化思想演化为人类感知的一切
思想是如何创化宇宙的一切的呢?!唯一的依靠便是“分”的思想或思维方式或实现过程(我把它称为“分思”)。分指分离、分类、分别、区分、分裂、分割、分析、四分五裂、分崩离析……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分思。我们将人予以分类,我、你、他;我的、你的、他的;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或三六九等等;知识要分门别类:哲学、文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天文等;情感要分别出悲伤、喜悦、开心、抑郁、焦虑、恐惧等;组织要分部门、分级别、分职责;生物要分类;颜色要区分;物质要分类,要细分为分子、原子、中子、电子;职业要区分;工种要区分;道德要区分;……所有你能想到的一切无不是分的结果和分的过程。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分思”与“分思”的工作。
“分思”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与发展,成为人类的自身的一部分。宇宙越分越多、物质越分越细、越分越复杂,人类越分越迷茫、冲突、混乱,离本源也越来越远,离真正的本体越来越远。没有分思就没有我们,每个人都是分思的延续和产物,而每个人的终生又在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着分思,这样就造成了人类的无限痛苦、嫉妒、隔阂、纷争、矛盾、暴力、战争、疾病、污染、变态……分思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肇因。人类习惯于分思、沉浸于分思、执着于分思、享受着分思,根本没有考虑分思的由来和危害。
为什么我们传统文化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其主要意义就是摒弃分思,不要在分思的路上执迷不悟、越走越偏,教导众人回归整体、回归源头、合而为一。一才是实相,一即一切,其他都为分思的幻相。
《金刚经》通篇都有这样的句子: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什么,非什么,是名什么。《金刚经》一直在强调这样的观点。其中的“名”,就是思想,就是思维方式,是人类将什么称作……叫做……把它当做……而那个什么并不是真的什么,仅仅是人类的思想产物。
分思最要命的一点是,人类不光分化、分裂、分割了全部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而且创造了思想者。
3、思想创造了思想者
思想为了证明思想的存在,从思想中创造性的分裂出思想者——人。克氏对思想和思想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观察。
克氏认为思想和思想者、观察和观察者之间,实际上是不可分的。观察者和被观察之间也是不可分的。观察者和它所观察和制造的意象没有根本的差别。观察者本身也是一种意象。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丘(Geoffrey Chew)“靴袢理论”已证明,物质“基本结构单元”的概念不再成立。所有粒子都以一种自洽的方式动态地互相组成——互相含有。“每个粒子都有助于产生其他粒子,而其他粒子又产生它。”
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海森伯认为:
“(在近代物理学中,)我们不是把世界分成不同组的物体,而是分成不同的关联。……我们所能识别的只是在某个现象中最为重要的那种联系。……世界就是这样地表现为事件的复杂结构,不同类型的联系在其中交错、重叠或者结合,从而决定着整体的结构。”
《吠陀》中有一段话:
据说在因陀罗的天国里有一张珍珠的网,它安排得使你在看着一粒珍珠时,就能从它的反射中看到所有其他的珍珠。同样地,世界上每个物体也不仅是它自身,而是包含着所有其他物体;实际上,它也就是其他物体。每一粒尘埃中都存在着无数的佛。
不管是量子纠缠理论还是靴袢理论,都进一步证实世间万物本质上是一体的,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你和你的思想是一体的,你就你的思想,你的思想造就了你。你所观察到的一切也在你之内。所有的物质、关系、情感、精神只是丰富了你的构成——加强了你的幻觉体验。
4、时间在人的心里
克氏对时间的问题有精辟的阐述。克氏认为时间是思想的活动,时间也是自我。
简单说,我理解时间只存在于我们的心智之中,心外其实是没有时间的。时间是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幻化的意象维度。脱离了物质和思想,时间就不存在。
在心理上,我们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思想由成千上万个昨天构成,它是过往经验和记忆的累积。
克氏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中说:
你不断地回顾、期盼、希望、懊悔,思想在这里重复再三的过程里,不断延续了时间,也引发了痛苦。
日本犯罪悬疑电影《22年后的自白》,杀害多人的野蛮凶手仙堂因为在德国遭遇囚禁时亲眼目睹最亲密的战友被残忍勒死,他无法接受这样的打击、无法接受暴力和血腥的事实。他的生命随着战友的离去而消逝,从此他不再有自我,也不愿意有自我。他依赖其他人也承受同样的痛苦来取悦自己、照亮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
被捕之后,仙堂自述道:
“失去了重要的人之后,我的身体里就有了一个深不可测、而且不断扩大的黑洞,无论工作上收到怎么样的赞赏,都无法照亮那片黑暗。真实让人感到寂寞啊!一定要说有什么能稍微照亮那片黑暗的话,就只有看着这世上有人和自己有着同样的遭遇吧!……就让我正视自己吧。”
这段话已经清晰地揭示其杀人的动机。对于他而言,他在22年里一直活在过去,一直活在失魂落魄中。他的内心无法摆脱恐惧、矛盾、阴影,他活着,仰仗的是他人的惨死。
心理时间的将来其实是自我对未来投射的欲望和需求,你“是什么”,而你想“成为什么”“变成什么”“应该是什么”,这样的投射使得我们活在自我欲望构成的未来之中。
现实中,我们不断的沉湎于过去、执着于过去,又不断依据过去的经验期待未来的出现,期盼未来是实现欲望的手段和道路。我们不愿意活在现在、活在最真实的当下。如此,我们内心必然填满恐惧、不安、焦躁。
卡夫卡的《地洞》可以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克氏所指出的真相,活在虚幻的未来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恐惧和焦虑。《地洞》描写的是,一只在洞穴栖息的老鼠总是感到恐慌与不安,它觉得地洞口不安全、不隐蔽,很容易被人发现。但是它又不敢将地洞口堵得过分严实,它怕意外发生时无法逃脱。它虽然生活在洞里面,却充满了隐忧,它须时刻提防着洞外生物的进攻。它甚至常在睡梦中惊醒,有一点响声它都极为警觉,它要做好一切迎战的准备。总之,这只老鼠整日惶惶不安,生活在幻想的危机之中,无法安于当下。
用未来的不确定性指导制造焦虑恐慌,这样的情况现实生活也是经常出现的。
执着过去、恐慌未来,一方面时间感被我们牢牢抓住了,另一方面使得我们无法面对当下、活在真实的当下。停止以上的心理活动,我们就能够把握当下,发现生命的意义。
德国心灵导师、《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埃克哈特·托利认为,当下是唯一你能拥有的东西,超越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的唯一渠道就是当下。当下是无时间状态的深刻的自我本体。埃克哈特·托利和克氏的思想一致,心理意义的时间是不存在的,是虚幻的,是痛苦、悲伤和恐惧的根源,不认同自我的大脑和思维就是活在当下。当下,可以实现身与心的合一,外显与内隐的合一。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描述,现在读者应该能够理解《金刚经》为什么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是虚妄了吧。人本身是幻影,本质上是思想或思想的集合、分离;时间也是虚假的,是思想的幻化。因为不实,所以需要破——看清、认识、醒悟。那么,如果我们思想上领悟了,在实操上该如何进行呢?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克氏强调的觉察来完成。
觉察自我
觉察的内涵既丰富有深刻。克氏觉得觉察最关键的便是观察与聆听。观察自己的习性、思维、语言、动作,理解自我的运作;观察人、事、物及与周遭的关系,了悟生命与自然的密不可分;聆听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花朵的绽放、鸟儿的呢喃、水流的气息、树叶的飘摇,洞察大自然展现的平静、安然、美丽、生机以及全然单纯的爱和美。最重要的是观察自己的念头,觉知念头的起承转合、起伏跌宕,追溯来龙去脉、更迭流动,直至消失熄灭。体悟无念的静寂和空灵,终结自我时,你是什么?你能感受到什么?真正的你是否浮现?
克氏崇尚消极无为的觉察——纯粹的觉察,没有意见、批判、结论、企图、动机、抗拒、抑制、恐惧,没有自我中心、维度、视角等等。这样的觉察才能带来洞见、智慧、能量和积极的行动。这样的觉察本质上是自我的终结——思维的停滞、思想的停顿、自我感的止息、时间感的泯灭。真正的觉察就是解脱的行动。安住于觉察中,我们才有可能见到无限的“自我”。
克氏在《活出自在》中谈到:
所以我想,我们不可为了解决我们那些直接问题而质问,而应该去发现能否把整个心灵、整个意识的以及深层无意识的心灵——一切传统、记忆以及种族的遗留都储存在那里——抛在一边。我认为这一点只有在心灵能够觉察之时才能做到。
觉察便是破除四相的手段。没有深刻的觉察,我们永远无法走出幻境,无法了知宇宙的真理。
克氏曾经问来访的朋友:为什么要强化你痛苦的根源?看完我这篇文章之后,读者们察觉到人类的痛苦来源于哪里了吧,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内心的平和安宁,在喧嚣的世界获得自在而丰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