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刘瑜在写给100天女儿的信中说:"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与热情——在妈妈看来,一个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上班是个负担的律师,并不比一个骄傲地对顾客说“看,这个发型剪得漂亮吧”的理发师更加成功。"
这两年来一直觉得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负担。每天也是忙忙碌碌的一天,每周都要开两次糊里糊涂的教研会。它像是摆在橱窗里好看而又光鲜的塑料花,只有外形而没有生命,也没有任何芳香。肥沃的土壤才能催生出蓬勃的生命,而我面对的外部环境总是给人一种奇奇怪怪的感觉。我也慢慢地沉沦于琐屑而又毫无意义的工作中。
你能改变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从阅读书籍开始吧。从前读过的书又重新翻出来看一遍。比如张爱玲的作品,刚开始我读的是情节,读的是人物。现在重读,我读的就是写作的技巧。她在《第一炉香》里描写薇龙看着身边穿着不入时的老妈子,忽然觉得"她扎的那辫子杀气腾腾,像武侠小说里的九节钢鞭",每次读到这儿,我就会笑出声来。
再如小说里比喻月亮,"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杈里做了窠。"月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睐者,关于月的比喻也很多,如李白的“小时不时月,呼作白玉盘”。月的比喻,本篇小说有两处,这是第一处。月上枝桠,似是肥胸脯的白凤凰,体现圆月的白,饱满,圆润。好强大的比喻基因。怪不得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张爱玲之所以是张爱玲,她独特的想象与细腻地语言,的确是高很多人一畴。
村上春树为什么要把《漫长的告别》读几十遍?《红楼梦》为什么被很多人皓首穷年去研读?阅读带给我的岂止是提升眼界,它能让我沉静下来,从工作与生活的繁琐中解脱出来。
从课题这方面进行突破吧。教了这么多年作文,虽劳心费力地教,却发现能写的学生越来越少。没有统筹规划的作文教学方案,没有坚定有力的实施步骤,老师们各自为战,人浮于事,糊里糊涂地教写作,穷心竭力地应付检查。真的是毫无意义的存在。课题如果能做扎实了,的确会给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春天。但前路漫漫,我只有摸索而行。
写到这里忽然觉得没有写下去的必要了。没有机会去衡水学经验,等了两天,听课的老师说是把课件传到群里,结果只发了几张校长听课时拍的观摩课照片。问了两次,又发了一个摸不着头脑的语文题答案。
无语!无语!无语!
我还是该干嘛干嘛,让那些人闹腾去吧!读书才是最靠谱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