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不要怕别人看不懂》,要不是我被简书禁言了,我高低在评论区里整两句。
以下是他的主要内容(没有断章取义):
“
怕别人看不懂,根源在于对文学的理解太浅,对审美的理解太简单。
具体说来,话题很大,要读的书很多,参见我其他文。
或许有的会说,编辑如果看不懂,会不会不收呢?我认为不要低估编辑的审美,编辑不是吃闲饭的,尤其现在的编辑是文学硕士博士居多,百里挑一的。
”
这段话其实包含他几个很重要的信息点。
他直接给如我这类追求通俗易懂的作者,扣了个文化低的帽子;给自嗨的作者找了个往上的台阶,告诉那些水平低的人,你要盲目地自信;还有一个巨大的潜台词,就是如果读者看不懂的话,那是读者自己的问题,踩了读者一手,我称之为黯然销魂脚。这是第一句话。
说说第二句话。读不懂就是读不懂,这并以作者读书的多少而改变“读者读不懂”这一事实。什么时候就单单凭读书的多少来决定一件事的是非呢?我青春期时读了不少小黄文,也没见语文老师觉得我的作文情节有多么地高潮迭起。至于他的其它文,我在他没发出这篇以前就读过他一篇意识流,我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我打赌他这篇文我是读得最细的一个没有之一。当然,我也不反对,毕竟文学多样性嘛,只是头疼。但我还是要说,总喊着“多读书”来站在文化制高点上指点江山的人,就参考现实里的道德制高点吧。
最后一句就有得说了,我称之为最高明的一手。如何优雅地跪舔呢,他直接展示了出来。他这一手,直接把编辑们抬到一个骑虎难下的高度——“你不准说你看不懂,也不准说我写得烂,不然,你就对不起你的学历,也对不起编辑这个身份。”既吹捧了编辑们,也让自己的作品跟编辑们绑定在了一块儿。我生平最他么讨厌拿学历、地位说事的,仿佛就高人一等了,这些人从群众中出来,不是为了在文化上做人上人的。我发誓,我遇见的这些人在现实中呢,绝大多数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对编辑没有偏见,但他们也是人,也会有普罗大众的弱点,也会离不开人情世故,眼里也会有某些人的光环效应。所以我还是觉得不要高估编辑的审美,即使他们多有文化,对于文学的“G点”也跟普通人不一样,我称之为文化的反向局限性。

这种也配叫编辑?这跟你必须会解二元一次方程,才有资格进小学上课学加减法一样的道理。读者是为了让你给他们讲明白的,不是为了让他们单方面理解你的。这跟先有知识才能上学有什么不同?这本末倒置地也太二了吧!
提一嘴,我喷了好几年的编辑,很多个平台,基本上都被对方给拉黑了,我还没拉黑过别人。这些所谓的社会高才人士,不过是一群完全背弃布尔什维克的反动派。
没错,我们都有残缺,我也有,在我写这篇文字时,我就失去了多打几颗螺丝的经验,于是我读打螺丝的文章时就丧失了一些鉴赏能力。所以强烈建议,每个文学爱好者都去老周的电子厂里干个几十年。
我认为写作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再把读者引导到自己的观点上,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我历来如此,尤其是这个月在读了许多所谓的“意识流”、“象征流”、“抽象流”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这一点。写出成这团乐色的人,我建议你们去画画,你们很有天分。
现在的文人正越来越被污名化,我提到的这位作者,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助长了这一趋势。我不知道对读者有要求的作者多有才华,奶奶的,不是识字就可以了吗?谁一脸崇拜地看着我说“你写得我都看不懂了,不愧是啥啥啥!”我都觉得是在骂我。
哪个脍炙人口的文学著作小学生读不懂?至少对于小说来讲,情节总能记住吧!我读那些所谓的意识流等,上句不接下句的,让人根本联系不起来,各种杂乱的思维扰乱读者对其整体韵律的印象,往往看了这段忘了上段,甚至我都忘了我读过小学。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与小学生有着直接关系。
文学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冷门可以搞,但不能拿上台面立上个“正宗”的牌坊,不会真有人觉得这两年的春晚小品高端吧?文学并不仅仅是技术活、艺术活,不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骂着这个世界,人活一世,不要做孤儿。文学是伟大的,如果对其价值的判断拔高到大众无法接触的门槛儿,那文学的伟大性也将大大折扣。
以小学生能看懂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深沉,是我对各位作家的建议,而我自己也至死不渝地追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