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参加了一场青春期孩子心理分享会,借用主题演讲的题目:青春期,我们靠什么让孩子听话?
分享会是讲给家长们听的。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大家习惯性的用法就是:孩子,你要听话。
可是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他们的个头可能已经比父母比老师还要高了,我们拿什么,让孩子听话?
先说答案:靠沟通。
一,什么时候需要沟通?
当一个问题有准确的答案的时候,这个时候并不需要沟通。比如,学校里的知识,无论多难,总有确切的答案,这个时候并不需要沟通,只需要讲解;比如学校规则,都是确切的,也不需要沟通,只需要宣讲。
所以,学校里面,老师对着学生,只有传授和宣讲,没有沟通。——所以,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不到沟通,因为学校里没有沟通。
所以有关沟通的技巧,需要家长教给孩子。
在生活中就有很多沟通的案例,当没有确切的唯一的答案的问题,比如,周末去哪家馆子吃饭,这个时候,一家人之间就可以沟通,这个时候,也是家长慢慢教会孩子如何沟通的好时机。
在马斯洛的多层需求模型中,我们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
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需要是逐层向上产生的。
在较高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中,沟通都是其中少不了的要素。
二,在新时代背景下,家长角色应满足:
学习行为的设计者;
认知行为的引导者;
成长需求的回应者。
作为家长,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才能走进他的内心。
这个阶段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身体发育了,但心理发展未能全面跟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学习动机,从小学时期的外部动机(包括回报动机,交往趋利动机,求知动机等)逐步开始形成自我实现动机。
亲子关系,母子依恋显著下降,但仍明显高于父子依恋;
家庭关系,父母更应有利用直接交流时间,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
三,初中三年,跟孩子交流哪些内容?
· 学科学习:就是语数英物化史地政生,学生的主要任务。
· 品格成长:经事。多经历一些事情,尤其是挫折,对孩子的品格成长大有好处。
·自我同一性:“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将如何适应社会?”
自我同一性主要受4个因素影响:
1. 认知发展水平,解决方式是多读书;
2. 父母的教养方式。
3. 同伴群体,与同伴群体的相处,——多阅人
4.学校,已经更广泛的文化背景——多行路
四,父母“该”怎么说?这部分主要有两个技巧(平衡双方状态;表达第一情绪)
沟通的基本原则有三:
给孩子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听懂孩子的内心意思,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平衡沟通双方的状态)
三是给予孩子温暖的反馈。(表达第一情绪)
具体技巧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