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将初一称作“朔”,十五称“望”,“朔望”之间,寄托了多少的诗意与惆怅。而有酒可酌,有诗可叹,更应珍惜花好月圆。
且让我们于中秋节读中秋诗: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
他在朝中跟变法者王安石政见不同,外调是他主动要求的,本来想着能调到离苏辙近些的地方,也好有个照应。可惜天不遂人愿。
又是一年中秋节,此时皓月当空,银辉遍地,本来是赏月佳期。
苏轼心里却觉得格外冷清:自上次跟苏辙分别,兄弟两人已经整整七年没有团聚过。
他心中惆怅,酒兴正酣时,挥笔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心中本是十分郁闷的:月亮圆满无缺,似乎是刻意让离别的人伤感。
但他毕竟是旷达的人,很快就找到了宽慰自己的理由:人虽然有悲欢离合,月亮不也有阴晴圆缺吗?自古这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惆怅埋怨没有用,既然无法改变眼前的境遇,那就欣然接受吧。于是万千情绪化作一句简短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对苏轼来说,是愁之所起: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偏要在人离别的时候圆呢?
却也是最温暖的慰藉:只要人健康长久,有这一轮明月相伴,也就足够了。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这首诗,极简单——连三岁小孩都能背下来,却也极深情——80岁的老人也会读之落泪。
因为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白月光:轻易不为人道,却一不小心就会触动思念的阀门。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一年,李白26岁,正是雄心壮志、仗剑闯天涯的年纪。
中秋节那天,他客居扬州旅舍。夜中醒来,白天的喧嚣散去,只剩静谧的夜和满地如霜的月光陪伴自己。
纵豪迈不羁如李白,此时心中也生起了思乡之情:家乡的亲朋好友,家乡的山水草木,仍历历在目,但自己,离故乡是越来越远了。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去呢?
他是才华比天的谪仙人,但面对故乡,他说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也道不得“白发三千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只用了最朴素的字眼,却也最深情。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是宰相之才,下笔诗文自然也是气魄非凡,如这首《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因为遭奸相李林甫诽谤,张九龄被罢相,遭贬荆州。
又是一个漫漫长夜,他思念着远方的亲人难以入眠。
起身灭掉屋里的烛火,他披衣步出门庭,发现外面的月光也是一样的明亮。
他心生爱怜,想要掬一捧月光送给远方的亲人,寄托思念之情。却又想到:月光怎么能送呢?还是去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你们欢聚。
张九龄心中的明月,是天地间的磅礴画卷,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却也可以化作心中最细腻的挂牵,如“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只愿有情人常圆满,哪怕只能在梦中团聚。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在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的消息,当即写下了这首诗寄给好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被贬是因为被人打了小报告,说“生活不检点”。
上一次被贬时,他曾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自己的纯洁与坦荡。
但好友之间,无须解释什么。李白一首诗寄过来,便是对好友无言的信任与支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李白对朋友的情意:不管你在什么地方,我都会像这一轮明月一样陪伴着你。
对兄弟的旷达赤诚,
对故乡的辗转思念,
对亲友的诚挚祝福,
对朋友的殷殷挂牵,
……
这些美好赤诚的情感,
如一粒粒珍珠,
任岁月的河流奔涌打磨,
仍旧光华动人,温润如初。
哪一句又道出了你的心声呢?
注:图文部分源于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