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仍然有人恪守本心。
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能够找到值得追求的东西,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缺点,我们的时代也不能幸免,这不是它的过错,而是我们无可逃避的责任。
欲望是一个接着一个永无止境之物,希望你也可以找到一种从这个怪圈中逃脱的方法。
消费无法带来精神健康
网友表示:我一个人的自制力,怎么可能抵得过年薪百万的市场总监?
营销和广告不仅是促进消费这一单一影响,它们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价值的评定体系。
我们几乎所有的钱最终都在以某种方式用于购买多巴胺。
从某种层面上讲,无节制的通过人为手段以获取高强度精神快感,无异于吸毒。
每过一年我们忍耐不悦的能力就会降低一些,而对快感的渴望则越来越强烈。
人们对生活的期望越来越高,对不公的反抗情绪也在随时准备应召。我们甚至无法忍受等待公车地铁的一秒钟无聊。
快感是一种易逝的东西,我们无法持续保持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人类对事物的关注度和感受,会随着熟悉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消费与再次消费的无限循环中,我们把时间花在换取金钱上,又把金钱花在了换取商人在人们心中塑造的价值上。商人同样是在为了消费而赚钱,人类就这样成为了经济的傀儡,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现如今品牌的力量已经超过了商品本身的价值,一个LOGO可以使得产品的身价翻上十倍。
我们对世界没有稳定的价值评判体系,一切明码标价,钱成了生活中最重要而唯一的衡量尺度。但是就连消费这件我们最熟悉的事,也是价值混乱不堪,人们不知道如何打理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财富。
宗教是否是一种方法?
人类固然需要物质的发展,但是更需要心灵的探索。
荣格说:“人类选择西方文明这条路不一定正确,也许佛教这条路更适合。”
在对我们诸般行径背后之物的思索下,宗教似乎更为触达人性的本质。
中国本身是世界上无信仰人数最多的国家,在中国拥有信仰的人约有三亿,如果抛开中国人口本身的影响,中国信仰人数比例依旧极低。
比如在亚洲的泰国信仰佛教的比例达到百分之九十五。美国有信仰的人口比例约为百分之八十四。
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人有宗教信仰。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宗教,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西方在过去追求人死后可以上天堂,很多宗教都在描摹这一永恒幸福之地。这仿佛是人类欲望的最终终点,如果人的欲望可以得到完整的满足,那么宗教在试图给予最大的可能性。
我认为宗教依然是对人性最大的把握者,是无数代人智慧的最终表现形式。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止步于此,无神论者应该比有神论者更加精神富足,更加理性,更加智慧勇敢,而不是仅仅反对这科学就能解释的世界上存在上帝的观点。
基督教依托于上帝存在的形式,伊斯兰教依托于先知的形式,佛教依托于释迦摩尼的形式,来把自己的智慧变成实用主义也可接受的实质性改变。使得人类心灵得到安宁,不再一直痛苦下去。
消费带来的快感并不值得追求
在三十年前,中国的经济远远不如今天,我们大部分人还居住在平房里,冬天要忍耐寒冷,夏天要忍耐炎热。但是其间欢乐的总量并未因为没有手机、电脑等而有多大程度上的减少。
伊壁鸠鲁认为,无节制的追求享乐带来的很可能是痛苦而非快乐。
有些时候,进化是用愉悦或安宁的感觉来引诱我们行动。
还有些时候,是用得意或兴奋的感觉来刺激我们向前。
情绪是人类进化而来,应对复杂的智力体系而生的引导机制。
我们甚至不了解自己的理性是如何运作,背后所依据的到底是什么。如同斯宾诺莎所说,我们坚持意志自由论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我们的意志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的行为不是来源于理性,而是由感受主导。
我们的情绪并非我们的全部,只是一种本能的机制,却让大多数人一生都活在自己的本能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