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长市区西约15公里处,有一座开凿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的钟山石窟,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视野开阔,风景秀丽。1988年1月13日,钟山石窟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10月1日中午,离开子长市区后,我来到钟山石窟。这里位于安定镇东约500米的钟山脚下,南临绣延河,也称石宫寺。过去,寺内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刚殿、万佛楼、钟鼓楼、三官楼、观音阁及禅室方丈等,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走进寺院内,穿过小树林,迎面的大殿之中,便是钟山石窟三号窟。相传,这里共有十八窟,开凿于岩壁之上。目前,只发现五座洞窟,从东向西依次编号,以三号窟为中心,左右两边各两座。其中,三号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知名度最高、最具代表性。
三号窟呈横长方形,面积大约225平方米,分前室和后室,前室为三开间。近年,在前室的窟檐下,按照历史的原貌,新修木结构建筑,形成封闭的空间。
这里有三座窟门,正中窟门的上方,雕刻着“万佛岩”三个篆书大字。在周围的岩壁上,有宋至清代修建石窟的40多条题记,以及元代千手观音、明代老子像、清代关公像,体现中国传统的“三教合一”思想理念。
穿过窟门,走进后室,在中央的石坛上,有八根石柱形成的三个空间,分别雕刻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坛前有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和乘白象的普贤菩萨雕像。
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左侧大弟子迦叶面为老者形象,右侧小弟子阿难为沙弥形象,两位胁侍菩萨盘腿坐于莲台。有人认为是“三世佛”,有人认为是“三身佛”,形态基本相似,姿态略微不同。
洞窟后室呈横长方形,以石坛为中心,可以环绕一周。洞窟内的光线昏暗,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手电筒微弱的灯光,才可以看清楚墙壁上密密麻麻的佛教雕像。
在石柱四面和石窟四壁上,密无间隙地刻满数层浮雕,包括小千佛、菩萨、罗汉、弟子等。东壁保存较为完好,在满壁的佛像中部,有上、下两个佛龛,分别为释迦佛和药师佛。下龛左侧有一幅涅槃图,佛祖头部飘出一朵祥云,一佛结跏趺坐于云朵上,旁边有一身游戏坐菩萨。
一号窟和二号窟位于三号窟东侧。一号窟面积32平方米,顶部为八卦莲花藻井。其中,三壁佛像均已风化,只有西壁残存27尊佛像;二号窟面积10平方米,西壁和北壁残存部分佛像,风化严重,难以统计。
四号窟和五号窟位于三号窟西侧。四号窟面积8米,四壁均已风化无形,顶部藻井依稀可见;五号窟面积16平方米,四壁造像和顶部藻井均已风化,西壁残存一尊韦陀菩萨的造像;据说,这里原本还有六号窟,面积4平方米,空间狭小,风化严重,没有标注,不再统计。
一号窟
二号窟
四号窟
五号窟
根据钟山石窟内的碑刻和题记推断,宋、金、元、明、清历代都对石窟进行过修葺。近百年来,遭受战乱,这里的庙宇坍塌,只剩下荒凉的洞窟。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次全面维修和加固,钟山石窟才逐渐恢复原貌。
参观结束后,准备离开的时候,在山门前的广场上,我使用无人机对钟山石窟进行航拍,寺院的历史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一览无余。在石窟顶部的岩石上,有一座修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的万佛塔,六角五级砖塔,通高14.3米。在石窟西侧下方,有萧寺宫和禅院,为石宫寺的下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