舛互[chuǎnhù],是一种修辞手法,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似悖于事理,实则符合常情的修辞方式。舛,义违背。舛互就是互相违背,互相矛盾的意思。这是一种经常用到,但是却很少称其名的修辞手法。生活中人们常用到舛互的修辞手法,比如说“大家都来了,就只小明没来”。
舛互又称特选。所谓特选,是在“整体”的背景上选择和突出“个体”。换言之,舛互虽然由两个并列的句子构成,但是这两个句子所表示的事物,不是分属于不同范畴的两个对等的事物,而是同一范畴内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舛互是一种有意在“整体”的背景上突出“个体”,又以“个体”烘托,比照“整体”的修辞方式,充分体现了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的艺术辩证法。
(1)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榆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的咯吱声。(峻青《瑞雪图》)【“整体”写的是静景;“落雪声”、“枯枝的断压声”是在“整体”的静景的背景上突出的“个体”。作者强调了细微的“动”,再以这细微的“动”反衬惊人的“静”,创造了一种静谧温馨而又富有生机的意境,如“鸟鸣山更幽”一般,包含着绝妙的艺术辩证法。】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从语意上分析,舛互在逻辑上好似自相矛盾。既然“室中更无人”,就不可能“惟有乳下孙”和那个“出入无完裙”的“孙之母”。因此有人将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病,而排除在修辞之外。其实像这样的句子极为常见,完全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无论是读者还是听者,都不会引起误解。相反,这种舛互并用、貌似悖理的语言形式,反倒突出了因为“三男邺城戍”后而造成的室中无男子,只有祖、母、孙三人相依为命的凄清、苦寂的悲惨情境。】
从形式上看,舛互由两个并列关系的句子构成。一个句子表示肯定意义,一个表示否定意义,句子之间常用“都(全)……只(唯、唯独)之类表示范围的副词关联。有时不用关联词,但是其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仍然十分清晰。有时在句式上出现变化,可以由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并列构成,情感和语气也随之加强。
舛互的作用在于强调近乎矛盾对立之中的某一方面,并使之醒目、突出,给读者留下奇特而深刻的印象。舛互的形式很奇特。看似矛盾对立的句子,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产生深刻的印象。构成舛互的两个分句,不论是先全部肯定再部分否定,还是先全部否定再部分肯定,目的都是为了突出和强调其中的某一个部分。从人们审美心理角度上说,肯定,是为了更有力地强调被否定的部分;否定,是为了更有力地强调被肯定的部分。这种借用事物间“矛盾对立”关系来突出和强调事物中某一方面的作法,既符合人们观察、感受事物的心理规律,又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所以在古今汉语中屡见不鲜。
舛互的运用十分广泛。运用于说理可以使观点明晰、集中;运用于描叙,能够突出事物的个性特征,使形象生动具体;运用于抒情,可以强化感情,增加抒情气息。只要运用得当,它就会具有很强的表达力量。不过,运用时要特别注意,作为一种辞格,万万不可简单机械地用逻辑推理来否定舛互,但是也不能据此来肯定在语言交际中确实存在着的逻辑混乱的病句,要划清二者的关系。
(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先否定全部,再肯定一部分,极强地突出读书的重要性。】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先肯定全部,再否定一部分,极强地说明东风的重要性。)
(3)才到房门,只见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来瞧宝玉。宝玉和众人都起身让坐,独凤姐不理。(《红楼梦》第六回)【此处突出凤姐的与众不同。】
(4)十几年来,我又重新学习。我学会了洋裁,学会了做一个周旋在宾客间的女主人,我什么都学会了,就学不会把他的事业成功,引为我的成功。(徐仲佩《矛盾》)
(5)成语:绝无仅有。
(6)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列传》)
(7)如果我是一个哲人,我会思考,这个转弯象征着什么?是否在诉说一个道理?如果我是一个诗人,这个弯转得多么诗意呀,我一定会作出一首优雅的诗歌。我什么也不是,只是个流浪者。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莫名《南渡江水弯弯》)
(8)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xxx。【舛互、顶真两种修辞齐用,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