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这本书,我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22395/9915b04c472ce47d.jpg)
那段打工岁月,不是996,而是8106呀,8点准时上班,晚上10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很多时候还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就那样周而复始在电脑前超时工作,身心俱惫。
无数次不想工作,但为了那份维持自己及全家生活开支的几两碎银,每天早晨闹钟一响,不得不逼着自己起床,到了公司又强打精神开始一天的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原主笔波波夫关注被科技改变的世界,他发现:
不想上班又不得不上班,是这个时代负大多数打工者的疲惫和无奈。
❓为什么很多人有工作倦怠感
其一、“永远在线”文化:
①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很多员工下班后的时间并不能完全由自由支配。一些公司会临时要求他们回复微信/钉钉、处理邮件等。
②零工经济更是“永远在线”的重灾区,如送外卖、网约车,更是要求随叫随到,而且收入不稳定。
其二、车间/流水线人工机械化:
那些受教育程度越低,技能、职位越低的人越容易倦怠:因为劳动和睡觉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模糊了自我认知而心理失衡,蕞易引发抑郁甚至自杀。
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每十万人自杀数的平均值从11.6增长到14,其中韩国自杀率上升最快,2000~2010年自杀率上升了101.8%。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22395/7b4ec5a77f7447a1.jpg)
这本书的作者波波夫,关注从工业社会到互联网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各国社会、产业、工作的生态环境的改变,结合大量调查报告与研究数据,还有世界各国发生的真实案例,尖锐地指出“倦怠”也是病。
因为倦怠,有人不打工偷窃为生;有人只为维持最基本的吃喝打打零工;有人最多上班半年就“闪辞”;有人完全不工作,成为啃老族;国外也一样,如日本的“蛰居族",韩国的“尼特族”,他们成了“垮掉的一代”。
而一些负重前行的打工者,虽未“垮掉”、未“躺平”,但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①996,工作稳定,有安全感,但24%的人焦虑指数超过50%;
②打零工,工作不稳定,要求心理承受力更强,有45%的人焦虑指数达到50%。
③超时工作,每晚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会损伤智力,导致忧郁、焦虑或失眠,罹患心脏病的概率高出60%。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22395/6a224d965469cc42.jpg)
在这个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很多产业被替代,在这个丛林法则的社会,很多人难以找到工作或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但为了生存,一些人选择打零工或选择996承受长期超时工作,即使工作伤害到身心健康,大多数人还是咬牙坚持干下去,深陷疲惫与无奈的迷城。
❓如何走出倦怠这个迷城,探索新的出路
①首先了解自己的长处。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多肯定自己多发挥自己的长处。
②认清自己的短板,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让自己适应这个快节奏发展的社会环境。
③放下为钱工作的结果导向,走向挖掘工作意义的过程享受。
④工作中用友爱化解孤独、倦怠与虚无感。
⑤认知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放弃过多的职业期待,多些家庭时间经营美满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22395/9593cc3db52447b0.jpg)
生活在21世纪数字时代的我们,唯有努力提升自己的敏捷性、适应力和灵活度,拥有改变的能力,才能找准自己存在的根基,创造出工作及人生的意义。
比如,时下很多人与时俱进,也为了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选择做斜杠青年,做数字游民、视频博主、读主博主、……拥抱时间与意志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