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人的许多行为是习得的。这种学习主要发生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比如某一行为受到了父母、老师的鼓励就得到强化,受到惩罚可能会消退。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还有一种行为习得方式,就通过观察,以他人为榜样而形成的行为。
1961阿尔伯特.班杜拉在斯坦福大学完成了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波比娃娃”。该实验证明了榜样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实验过程:
被试者为3-6岁的儿童。他们被分为:控制组和被试组,被试组分别为接触攻击性榜样和接触非攻击性榜样,随后再按男女分组。最后各组分成一半被试接触同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形榜样。(实验前先对每个孩子进行攻击性评定)
实验结果:
1、被试看到榜样攻击行为和语言,他们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和语言。
2、在同性别榜样影响下,被试者的攻击行为明显更高。同时,同性别模仿条件下,女孩更多的模仿语言攻击,男孩更多模仿身体攻击。
3、在所有条件下男孩比女孩都更明显地表现出攻击倾向。
实验证明了,暴力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的,即使这个行为没有被强化。成人榜样行为向儿童传递了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当他们在其它情境中遇到挫折情绪时,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后续研究:
1、后续两年中班杜拉和他的团队使用类似“波比娃娃”的研究方法,比较真人榜样和电影电视中或卡通片中榜样攻击行为的影响。
--结果证明:三种榜样的攻击行为都会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真人榜样影响力最大,电影榜样影响其次,卡通片榜样排列第三。
--暴力行为后的奖励可以强化该行为,暴力行为后的惩罚能明显减少该行为。
2、最后一项关于减少学校暴力的研究中发现:当学生们学习了解决矛盾的方法(接受了这方面的培训)之后,冲突发生时,他们会用非暴力和建设性方法解决问题。暴力行为明显减少了。
总之,孩子的暴力行为是从模仿中习得的。首先父母需要注意自己的暴力行为。其次,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除了电视电影、还有游戏、网络等各种可以影响孩子行为的渠道,尽量不要把孩子丢给电子设备。再者,如果孩子在外界环境中接触到了暴力行为,父母可以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202202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