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何以为君子

《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何以为君子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12-08 09:23 被阅读0次

    《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何以为君子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是君子。孔子说:“依照内心里的追求先做起来,不得已需要言说时,从其所行。”

    子贡是谁,是孔门弟子中,与宰我并驾齐驱于“言语”科的显赫者,位列七十二贤人。

    孔子设教,向来是因人而异的。一位在言语方面特别见长的弟子跑来问自己——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是君子?孔子自然要在言语方面对其格外敲打。

    先前的学者,对圣人这句话的断句方式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孟子讲“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如果把“先行其言”理解成先把自己想要说的做出来,便多少有些不坦荡了。与孟子讲的“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多少有些违背。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君子?

    假定我们像圣人一样面对自己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明显就在心中,却不那么容易用“言语”表达出来。不要忘了,站在我们面前问问题的恰是以“言语”见长的子贡。

    笃定于自己内心追求的人和没有什么追求随波逐流的人哪一个能称得上是君子?

    踏踏实实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和舌灿莲花以言语应对问题的人哪一个能称得上是君子?

    就上面两个问题而言,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这恰恰表明“君子”是有一个内在标准的。只不过这个标准不容易具象化罢了。

    孔子的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到了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出现了张仪、公孙衍之类的辩士,这些人从诸侯人性的弱点出发,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成为不少士人心目中的“大丈夫”。孟子之所以对此提出强烈反对,正是出于孔子的这一思想——“先行其,言而后”。

    试想,在战国那样的乱局中,整个天下的未来趋势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者说社会将朝哪个方向发展?恐怕没有多少人有真正清晰的判断。这种情况下,张仪、公孙衍那种辩士口中言之凿凿的内容,极有可能成为危害天下的判断。因为他们口舌上的能耐,因为他们的言之凿凿,可能会将天下导引向更为纷乱的局面。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时,哪里还需要去论辩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需要的不过是坚定内心的追求,先干起来再说。干出来了,干成了,不得已需要言说时,再把自己所做的老老实实说出来。

    回到子贡的问题——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是君子?

    一是内心有笃定追求,并且坚持用实际行动去达成和实践内心追求的人;二是不得不言说时,言语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相匹配,言语信实的人。

    君子何以为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如此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何以为君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kn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