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不再抱有幻想的人
1.当今的普通公民就像坐在剧院后排的一位聋哑观众,它本该关注舞台上展开的故事情节,但却实在无法使自己保持清醒。
2.作为一位普通的公众,他不知道究竟发生着什么事,谁在操控着一切,自己将被带往何方。
3.没有任何报纸给他相应的背景报道,帮他把握这些;也没有任何学校教他如何想象这些;他的理想通常与这些事务无法契合。
4.他生活在一个看不清、搞不懂、不辨方向的世界里。
5.经历冰冷的现实体验,终于让他明白,理论上他所拥有的主宰权只是一个虚幻,实际上他根本无法主宰。
6.普通公民表达觉醒的方式没有任何新意,就是根本不去投票,或者只投给明在列在选票上端的那位候选人,或者选举初期就不参与,不听演讲,不读文件,他还有一长串可被指责的罪过。
7.……他被赋予了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他被要求去实现无法实现的理想。
第二章 无法实现的理想
1.总的来说,这种生物繁育人类智慧的观点与作者的科学声誉很不相称。(生物繁育无法造就完美公民)
2.没有任何受教育者能够摆脱百科全书式的灌输方式,而且他还必须有无穷多的时间。
3.未来神圣公民步入社会后,应该怎样安身立命,怎样培养孩子,怎样享受生活,这本用心良苦的书并没有给出任何指引,知识不断地给他灌输大量纷繁复杂的社会难题。(教育无法造就完美公民)
4.现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速度之快老师们根本跟不上,更无法抓住这些问题变化的实质,并及时传授给众多学生。如果学校只试图教学生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事实上已经落伍了。他们最多可以尝试交给学生思考和感知世界的方法,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新时期应对新问题。
5.治理现代社会仅有良好的道德是不够的,当困难的实质是为道德寻找方向的时候,道德无法指引方向。
6.即便某一种道德准则成功地应用于实践,也无法拯救民主政治,毕竟道德准则实在太多了。(道德无法造就完美公民)
7.我们的期望根本就不是普世的、永恒不变的,尽管我们常把它说成是美好的,但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却很难证明,我们的期望如此正义。
8.对于平民主义的民主的反驳(治疗民主弊端的良方是更多的民主):无法证明其假定的公民意愿真实存在。
9.对于社会主义的民主的反驳(将民主觉醒归因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给无力承担现有负担的人们增加新的使命,他们将更加难以胜任承担公民责任。
10.如此种种优生的、教育的、道德的、平民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弊端疗法都假设,选民们与生俱来拥有直接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而且他们正朝着这一理想不断前进。(李普曼认为这一理想是虚假的,无法实现的)
第三章 代理人与旁观者
1.实际上,社会治理是由专职人员完成的,他们对大量具体问题进行安排和处理。(尤其在选举间隔期,普通公民几乎无法触及此类事务,知识偶尔了解、评判或影响某些共识的达成)
2.并没有严格的或书面的规定要求处理日常事务的人对广大选民的意愿负责,除特殊情况外,它们只对具体事件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负责,即其他的政治家、官员以及有影响力的人。
3.即使在这种认知层面上,也只有对相当规模和复杂性进行深入事实调查的代理人才能够理解局部事件。
4.如今普遍存在着对专家和专业统计判断的厌倦和轻蔑的情绪,这正是管理现代事务的中枢机构需要完全忽视的东西。(为了公开而公开)
5.伟大社会中,不仅需要公之于众的信息,还需要持续不断的信息公开。(信息公开的目的不仅是仅仅为了告知所有选民,因为大部分人会对这些信息视而不见)
6.人们不会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具体问题。……这些琐碎的日常选择积少成多,成为社会治理的部分。……它们都是具体而明确的,只有少量解决方案可供选择,只会产生一个最终的结果。但是,人们仍然被寄予期望,期望他们拥有体现社会普遍价值取向的公众舆论。
7.明确的意见引发快速而具体的行动,……笼统的观念得到的是具有代表性的、间接的、象征性的、不明确的结果。……比如参加投票选举,它无法产生具体行动,除非与人数众多的其他人合力形成舆论意见。
8.人数众多的人所形成的舆论意见几乎都是含糊的、混乱的、无法据此行事,除非对其进行要素整合,引导归纳,形成统一。
9,舆论意见整合的过程就是强化抽象感觉,弱化具体意义的过程。在庞杂的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之前,最终的选择已经被限定在为数不多的几个选项中。究竟哪一个选项最终胜出,做决定的不是公众,而是掌控着公众舆论的个别人。
10.最根本的比较不是公共事业与个人事业的比较,也不是从众与坚持己见的比较,而是做具体事情的人与把握全局的人之间的比较。
第四章 公众能做什么
1.公众舆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是由它处于事件外围这一事实决定的。一种舆论可以影响另一种舆论,但是舆论本身并不能产生直接的行动。
2.公众舆论只有影响到了事件进程才会体现出价值,而且,它们影响到的必须是事件的执行者。
3.准确地说,公众舆论是决定公共事务次要的、间接的因素。(为发现公众舆论的局限性及寻找其可能性提供线索)
4.选举是一种支持的承诺。
5.本质上,多数原则不过是君权神授的一种新面目。
6.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基于多数原则的选举都是含有军事隐喻的,是内战的一种升华和变体,是没有流血的书面动员。
7.选举是战争的一种替代形式。
8.我们应该接受的理论是,通过偶尔动员大多数人,人们可以支持或反对实际掌权的个别人。……公众意愿并不总是直接参政,而只是偶尔介入。
第五章 抑制专制
1.公众行为只是联合优势力量,偶尔介入公共事务。
2.公众并不了解局内人掌握的事件具体情况,不能分享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因此他们无法分析意图或评估确切背景,不知道行动者的想法或深入问题的细节。
3.公众将无法在危机明晰之前预料到它,也不会在危机过去之后持续关注它。
4.公众面对公共事务是相当不专业的,他们的关注度是间歇性的……他们依据自己的意愿行事,善于在思考中加入主观色彩,只有事件成为通俗易懂的矛盾冲突时,才能唤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
5.公众在演出进行到第三幕的时候抵达,在演出结束前离场,只要能辨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对他们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做出这种判断,通常不需要什么天赋,只要看看表演,了解一点剧情,掌握粗略的信息就可以了。
6.即使没有公众舆论有意识地引导,世界上的事情照旧持续地发生、发展、演变。
7.只有问题演变成为危机,公众才会干预进来,目的是帮助缓解危机。
8.危机小事,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正义得以伸张,而是某种应对危机的可行性方案奏效了。
9.公众舆论:寻求维护正义,或者加强道德训诫。……教育公众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具备辨别出这些个别人的能力。(明辨是非好坏)
10.在这一理论中,公众舆论是一种力量储备,在公共事务演化为危机时,采取行动。尽管它自身是一种非理性的力量,但在相应机构的运作下,在适当的引领和调教下,公众舆论能够让遵循法律的人们运用它反对暴政。
11.无论专制统治有多模深重,只要没有引发危机,公众舆论就不会发起挑战。所以必须先要有人对专职统治提出挑战,公众只能是支持他。(公众舆论有效作为的极限)
12.在任何问题中,碰巧成为公众一员的人们,只要建立一种平衡氛围就可以了,这种氛围有利于通过协商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这一部分将公众从理想的神坛拉入凡间,公众不再是正义的、理智的化身,而是非理性的,公众个体并没有能力、时间、精力来研究国家事务的信息,不能直接参与到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国家事务的责任更多地由一批专业的人员来承担。公众只是笼统地选择支持、不支持和沉默,而不能决定具体事务的进程和方向。公众的意义在于他们通过联合优势的力量,营造了一种协商的氛围,当专制统治诱发危机时,公众可以成为遏制专制暴政的武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