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多少滋味,尽在“残”中

作者: 马风 | 来源:发表于2016-05-22 08:02 被阅读253次
    世间多少滋味,尽在“残”中

    1

    手头总有一本《唐宋名家词选》,闲了,就翻翻。发现,在不少词人的不少词作里,一个“残”字,常常会跳进眼睛里。

    “恨西风不庇寒蝉,便扫尽一林残叶”,“愁未了,听残鶯啼过柳荫”,“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晓来庭院半残红 ,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这么几句,读读,稍稍琢磨一下,立刻会看出来,“残叶”,“残鶯”,“残笛”,“残梦”(残孤梦),“残红”,“残月”,无论什么与“残”一挨边,那情景,意境,韵味,那本身原有的质地,成色,全来了个大提升大超越,大变脸大翻身,大不一样了。

    试想,“一林残叶”给它换成“一林满叶”,“一林繁叶”,“一林翠叶”,“一林绿叶”什么的,好像也通顺,可真的是差之厘毫,失之千里里,绝对是大倒胃口。没有了“残”,那句中的“恨”,还有“扫尽”,就都没有了着落,跟着就没有了味道,就什么都没有了。其他那些句子,也一样,“残”是个能点染出许多独特景观的关键词,一字千金的画龙点睛之词。

    2

    对文艺作品,文物古迹,进行欣赏浏览的时候,“残”引发出来的审美作用,特别出乎意料的重要,绝对忽视不得。它好比一条神奇的引线,带领观赏者进入别样的艺术风景中。

    古罗马的斗兽场,雅典的神庙,北京圆明园等等这些文明遗址,只见廊柱歪斜,台阶塌陷,地面龟裂,一派“残”相。可是它们的雄伟壮丽,神圣庄严,又全都和“残”有关。它们本身,就是“残”的存在,“残”的展示,“残”的作品。

    恰恰因为“残”,足以用丧失掉的那一部分空间,在人们心中拓展出相应的界面,可以激活人们针对“残”造成的缺失,展开联想,猜想,甚至瞎想,幻想。于是,这些想,转化为丰富的补充,把它与完整与全部弥合在一起。这样的活跃思维,取代了单一呆板的观看,有了如同亲自参加了这些遗迹建筑那样的经历,感受到满足和愉快。可见,没有了“残”,就没有了精神享受的圆满。

    《红楼梦》,其实是“残楼梦”。曹雪芹只完成了前八十回的写作,后面二十回是高鹗续写的,还是其他什么人续写的,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公案。后面二十回实现了维护了这部名著的“全”和“完整”,似乎功不可没。

    然而,没有高鹗或者什么人的“续”,仅仅是有头没尾的八十回,让读的人自己来“续”,由此产生的效果,或许更好。我甚至胡乱猜想,曹老夫子是不是和后人逗乐子,故意留下个缺口,让读了前八十回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悟,加上自己的兴趣,修养,以及設想,来接替他把“梦”作完,作到底呢?

    “残”可以调动众人的积极性,主动的参与意识,即使是在狗尾续貂,(这句话不大好听,可实际情况必然如此),但终究算是与曹雪芹来了一次互动,那收获应该多于被动的读高鹗的后四十回吧。有的研究者就公开声称,他的研究范围只限于前八十回,不承认后面的“续”。这从更专业的角度,意味着“残”战胜了“完整”。

    世间多少滋味,尽在“残”中

    断臂维纳斯雕像,也属于“残”品之列。这个由大理石给予了血肉生命,给予了崇高优美的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女神,然而她的一只胳膊缺了一截,是个“残”者。

    可人们一点没觉得丑,依旧公认为她是个天地间少有的漂亮姑娘,成为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最伟大的偶像。正是由于她的“残”,反倒平添了无穷的魅力,带来了美好的想象,让人们浮想联翩,在心里边以自己的标准,尽情描画着健全完美的体态和神韵。与此同时,为能参与女神的塑造,甚是感到骄傲和欣慰。假如面对的那只胳膊没有“残”,也会沉浸在被陶醉的审美愉悦中,但那情形,终究是另外的样子。不会体验到与“残”俱来的那种惊喜和赞叹。

    3

    艺术欣赏,除了专业人士,对普通百姓来说,只是偶尔才能碰到的事。常态生活,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因此,“残”一旦与一个人的生活,生命连接在一起,可一点没有欣赏艺术世界那么轻松,那么优雅,那么美好了。

    表面看来“残”归属于弱势群中,然而给人带来的冲击波,却能够震天动地,排山倒海,即使千军万马也难以抵挡得住。

    好多年前,我去大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的地方作过采访,认识一个十九的小伙子,骑马射击,皆属一流,都叫他“莫日根”,意思是“英雄”。他有个准新娘,一张口,原汁原味的民歌,就响彻云天,被赞誉为鄂伦春百灵鸟。那时候还可以上山打猎,在定了结婚日子的前一个星期,“莫日根”骑马进山,想打一只灰鼠,用它柔软珍贵的毛皮,做个帽子,送给新娘子。

    万万没想到,刚进山,不知道为什么,胯下的马突然惊了,疯狂一般的东窜西跑。一向善骑的小伙子,竟被摔在马下,撞到一棵樟子松上。结果,进城住医院,回来吃虎骨鹿茸,都不顶用,成了连路也走不了的残疾人。

    脊椎骨断了,简直就是天塌地陷,再“英雄”的“莫日根”,也经受不了这场飞来横祸的打击。于是,有一天,趁家里没人,他爬到刚刚和他老爸喝酒的地方,抄起一个酒瓶子,狠狠砸着脑袋。一下,两下,他断了气,地上一滩血浆。就要成为新娘的百灵鸟,从此再也听不到她的歌声,听到的只是唉声叹气。

    当然,在成千上万的残疾人之中,用“莫日根”这样的方式,断然结束自己的生命,为数不是特别多。可身与心都被一个“残”字折磨着,摧毁着,却真想以及真能从“残”的阴影中走出来,挺直腰板过日子,像鲁迅先生说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这才是“真正的猛士”,是真正的“莫日根”,真正的“英雄”。

    4

    世间多少滋味,尽在“残”中

    假如真有佛界,真有观音菩萨,那么,她们(他们)看了十多个聋哑姑娘(有一个男孩子,为节省文字,以后只称“姑娘”,“她们”)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会不会一改心止如水的安然,而目瞪口呆,连声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呢?应该会的。

    这些表演者,均有“残”疾。老天太吝啬,给了她们苗条的身段,娇媚的脸蛋,却堵住了她们的耳朵和嗓门。音乐旋律,节奏什么的,对她们而言,绝对是耳旁风,等于没有。舞蹈与音乐,是花与土,是鱼与水,失去了后面的,等于失去了全部。可她们竟然在听不到乐曲伴奏,彻底“失去”了的困境中,袅袅娜娜,翩翩起舞,那么和谐优美,把“观音”跳得舞得似神似仙,如梦如幻,以致惊艳全场,只觉得此舞只应天上有了。

    听了排演过程的介绍,才明白,她们此前根本没有跳过舞,连业余演员的水准也不具备,一抬手,一动脚,都必须从零开始。但是辅导老师却把培养提高她们战胜艰难困苦的能力,由坚强,坚韧,坚持,坚定构成的,决心要战胜“残”的能力,当做最最重要的任务对待。这些姑娘,只有在心里跨过“残”这一道门槛,才能跟正常人一样走到舞台上,完成各种各样姿态纷呈的舞蹈动作。

    演艺界有这样的行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针对正常的演员说的。仔细算算,这些“残”女孩台上的一分钟,得需要多少个“十年功”啊。老天不负有心人,让她们从“残”中,身姿优美的舞了出来,舞出健康者也未必能有的圆满。

    5

    世间多少滋味,尽在“残”中

    我的书架上,摆着三本厚厚的《柳如是别传》,是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大作。每逢看见这几本书,心里边的崇敬仰慕之情,总是像汹涌的波涛,不住的在翻滚。慢慢的形成了一种冲动,迫使自己顾不上肚子里只装着几本书,壮着胆子写了几篇小文章。

    没想到,前几天,在微信上收到一封简信。写信的人自我介绍说,她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她原来念的是心理学专业,自谦说书读的不多,从我的文章中知道了有陈寅恪这么个双目失明的大学问家,在不能看书的情况下,却用了十年时间,在助手协助下,凭记忆查找了六百多种资料,终于写出了一本八十多万字的著作。作为一个整天与残疾学生接触的校长,完全能够体会到一个没有视力的老人,完成这样的写作,该有多大的困难,她特别感动,专门上网买了介绍陈寅恪生平事迹的书。

    又说,他们学校,有三十多个盲人孩子,她把陈寅恪的经历,编成容易听明白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他们听得比上课还认真,不少孩子见不到光亮的眼睛里,闪着泪花。在随后的作文里,几乎写的都是向老陈爷爷学习,努力克服困难,长大要成个有用人才这样的话。最后说,代表学生感谢我。

    我哪里承受得起这样的感谢。透过岁月的烟云,“残”与“残”仍然可以经过心灵沟通,借助精神承续,激发着战胜“残”的气节,培育着藐视“残”的勇敢,这倒是令人欣慰的。陈寅恪先生留下那些经典的学术著作,无疑是对国学宝库的奉献。因“残”显示出的高贵品格,产生的巨大影响,应该是另外一种贡献,功不可没。

    6

    我断断续续写这篇小文章的时候。《唐宋名家词选》仍然摆在手边。顺手翻翻,还不时有“残”入眼。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夜过也,东方未白凝残月“,“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绪东西岸”。

    词中的“残”,供玩味欣赏,多几个,或许能增加些情趣。可是,我衷心祈盼,人世间,“残”少点,再少点吧。

    世间多少滋味,尽在“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间多少滋味,尽在“残”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po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