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床上看手机视频,随其自来,悉听尊便。不一会儿,歌星降央卓玛姗然而来:“接下来为大家演唱一首《那一天》,希望大家聆听。”到底是大歌星,口气淡定,不卑不亢,不矜不伐,一句话——有明星范儿。
问题是,“聆听”一词出现此处,是颇不合语文规范的,听来也很不得劲儿。 汉语无论口语表述还是书面纸抄,那是有尊卑秩序和表述规范潜藏其中的。
“聆听”一词,在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聆听,汉语词语,拼音是líng tīng,意思是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仔细听取。一般多用于教诲、报告、演讲、讲学、朗诵、故事等有关人的活动,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如风声、雨声、歌声等。一般有代表尊敬的感情色彩,多指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聆听”一词出自汉·扬雄《法言·五百》:“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於斯矣。”后多用于书面语,常指仔细注意地听。
词语的感情色彩除了褒贬之分外,还包括尊卑之别。“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嘛,纲常性的东西还是必须遵守的。人际交往中该怎么讲话,不该怎么讲话,尤其需要遵守社会行为的规范。《红楼梦》里常常写到用茶,该用哪一个动词,主要看喝茶者地位的高低。招待贵妃、王爷等尊贵客人用"献茶",招待一般客人用"请茶",如果客人的地位比主人低,就用"倒茶""赏茶",贾府内部,仆人对主人,晚辈对长辈则用"捧茶""端茶",平辈之间用"让茶""递茶"。
今天的社会,明面上不再分尊卑贵贱,但辈分上的上和下,年龄上大与小还是不能抹去的对吧,这也是文明社会里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嘛。话自口出,除了传达需求和应答外同时也体现出了说话者的学识和涵养:上对下,呈现支配型的语言特点,说话具有一定指令性;下对上,则表现为被支配的语气,字里行间,唇际舌尖还需多一丝尊敬、谦恭的口气。例如下级对上级一般用“汇报”“报告”“上报”,上级对下级一般用“指示”“指令”;有地位的人物与人见面必“召见”“接见”“会见”,一般人相遇就用“见面”“遇见”“碰见”,旧时臣下对皇上则“朝见”“觐见”“拜见”。“关心”可以对人对事,上下互对,但“关怀”只能用于上对下,且只对人。长幼之间的用词也是颇有讲究的,问六七十岁长者的年龄是(敢问)“高寿”“高龄”,对小孩子则是(乜斜着眼)问“几岁”“多大个伢儿”。敬称和谦的分别决不可弄错。假如说有人问“敢问府上在哪?”“令尊可好?”如你回答“府上在王府井那厢”“令尊身体硬朗着呢”,那就丢大人了,甚至连“令尊”的脸面也丢了那么一丢丢。
飘在耳畔的那些“费神”“借光”“久仰”“久违”“留步”“屈尊”“赏光”“赏脸”“失敬”“失陪”“笑纳”“幸会”......你也知道基本就是个客套,但有了它们的点缀,话语就顺溜动听多了对不?
再拐回到降央卓玛这。
或曰:那你把这“聆听”给改改。
嗯,改改。
可新问题又来了。天,带“听”的词语在脑子里过了几个来回,竟然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哈哈,太土包子了——此处之“合适”即上对下的,尊对鄙的,贵对贱的“听”字尾词语,演艺行当老话说“观(听)众乃衣食父母”嘛。
既然没有,那就继续“聆听”吧,毕竟瑕疵而已嘛。
不行。
那咋办?
那就改整个句子“希望大家聆听”,改为“希望能给大家带了一段听觉享受”。
有点啰嗦了,但也只能如此,比起出现“聆听”也顺耳多了。
同时也烦请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