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范围有点大,其实,今天能讲的就只是从中西方哲学的表达方式差异来看中西方某些方面的差异。

傅佩荣老师这篇文章对中西方哲学的区别做了很详细的分析。里面有一个区别点引起了我的好奇。关于哲学的表达方式,文中的表述是这样的。
在西方第一本哲学的代表作是柏拉图的《对话录》,你从“对话”两个字就知道它里面是一个探讨的过程,先不要谁对谁错,先进行对话。对话就有双方----正方,反方,然后设法找到“合方”。就是说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共识。这就是辩证法的开始。
中国方面的话,你如果没有准备好,你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跟别人说。所以中国古代的学者,他都是先做好家庭作业,我把我想探讨的问题全部搞定了,然后我再来跟别人介绍。所以你看像儒家,《论语》这本书里面很少有弟子提问,当然这和这本书编辑的过程有关,但是孔子回答学生并没有什么太多讨论的余地。。。。。到孟子的时候也一样,别人问一句,他可以回答半页,代表他们都准备好了。
西方的哲学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探讨,从而整合出大家都接受的共识。而中国的哲学是一个人搞清楚所有的问题之后教授给其他人。
“对话”的形式让人感受到“民主”“开放”“包容”,“教授”的方式让人感受到“权威”“固定”“专制”。
我问香港的朋友关于辩论的问题,问他在辩论上是否胜于周围的同学。他愣了一下,说“我们并没有想过要别人。只是拿出问题来讨论。”这回轮到我愣了一下。也许以前看辩论赛看多了亦或是骨子里的好胜心作祟,辩论就就是存在输赢的。可是,真正的辩论其实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个过程。让彼此的想法得到淬炼,使之更加接近真理。朋友也是在不断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放与敏锐。
无论是孔孟还是老庄,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给众人传道,授业,便解惑。他们的形象就是权威的。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智慧是很高的,通过一个人去钻研,能够解决众生的很多问题。
其实,从中西方哲学的表达形式特点来看,在很多方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体现了这两者的区别。比如说在教育上,西方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如果学生提出了新的观点或是见解,会受到尊重与欣赏。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试卷上的题目基本上都有标准答案。不过,看过几次高考文章,倒是觉得包容度有所提高了。另外,还体现在学术上或是个人交流上,中国比较常见的就是挣个“我对你错”。
假如说现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代,那么在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差异又是什么造成呢?是环境?也许这又是另外一个学科的范畴了。
网友评论
“中国比较常见的就是挣个“我对你错”。”对这句话表示有点点小疑问,道,太极,阴阳,不正是不争对错的例子吗?可能中国是最包容的了,中庸文化已经贯穿了整个中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