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鲁迅认为,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对死的态度。与一般人认为“中国人最怕死”不同,鲁迅认为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颇为随便。他在《且介亭杂文末编·死》中提到,中国人的“生死已被人们随意处置,认为无足重轻,所以自已也看的随承便便,不像欧洲人那样认真了。有些外国人说,中国人最怕死。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那么,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怕死吗?或是更不怕死,为什么?
——————————————————
择一答案作为论点:更不怕死。 理由如下:
-
中国人怕死的看法,多数来自于道教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但百姓,甚至士人(魏晋之后,道教主要由上层贵族发展继承)追求“生长不老”,不正是因为“生死无常”吗?
-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儒道传统中,对于生死的看法,都颇为实际。道家更是视生如死,认为死是常态,生才是非常态。生不过人人匆匆在某一处寓所暂住罢了。对于生死极为看淡。儒家则强调“生则乐生,死即安死”,即过好当下每一天,那么“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生之无悔”,其中虽有“时有待我”之叹,却并不怕死。相反,儒家所怕者,在于“不得其所”,假若“死于大义”,则虽死何憾?
-
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其对于西方世界的描述,颇与基督教之天堂相近。但虽然如此,都以此生为跳板。生不过是为了死后上天堂。但这种思想在中国民间的宣传,则主要是由于其逻辑清晰,且颇为划算。但其在民间之流传,则与儒、道之道德观结合,则是强调中国的传统道德(忠孝义等)为主。与佛教本来的之六道轮回、觉悟成佛等思想,颇为差距。虽然期待来世,却更希望在现世流下好名声,为后世子孙积阴德。自身在阴间、天堂之事,反倒靠后了。
————————————————
说一下“一分钟思维”之要点:
- 自己可随时提问,或看书的问题,或看新闻,或与人聊天等皆可。
- 按照当下的想法回答,不要考虑是否周全,是否得体。
- 时间控制,一般在三分钟之内写完。
- 写不下去了就不要写。写得下去就可以多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