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5.1癸卯年 三月十二 星期一
备注:Day534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道商范蠡》之《男人之间不可说的秘密》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李海波
名言佳句:人生的苦难始终与生命相随相伴。对于弱者来说,苦难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天才来说,苦难是成功的垫脚石。痛苦的接踵而至,其实是人生机遇纷至沓来的副产品,是我们即将要迈进成功殿堂的先兆。
有位哲人曾说:“苦难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问题就在于,我们每个人命里都注定有苦难这份财富,有的人运用智慧的金钥匙开启了这份财富之门,而大数人却找不到钥匙摸不到门,终生不悟。
内容:老子告诉我们,“贵以贱为本,高认下为基”。一切的伟大理想,都将是从卑微开始。
公元前493年夏,勾践偕妻和范蠡等三百余人乘船向吴国驶进,首先到达吴山,在这里,勾践范蠡见到了吴国太宰伯嚭。因为要助勾践实现“往而必返”的大计,伯嚭是重要的一块撬板。
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利益。范蠡与伯嚭在吴军帐中密谈的内容,大致是围绕四个议题:第一,描绘蓝图。第二,许以重利。第三,助之争功。第四,请求保护。
只有勾践活着,范蠡才能兑现前三个议题。对于这个请求?伯嚭郑重承诺,定保范蠡君臣无恙。在朝堂上,只要勾践应诏去见吴王,不管伍子胥在不在场,伯嚭都将做到在场,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伯嚭会安排足够心腹兵将公开进行安全警卫。理由就是为了监督和防止勾践越狱、策反等不轨行为。
当夫差看到比自己小了近十岁的勾践,一年前还是春风得意,意气风发,可如今却跪在自己座前俯首称臣,夫差心中却生起一丝兔死狐悲的苍凉感。
三年来,夫差日夜勤兵,通过各种极端方式时刻激励自己为父复仇、为国雪耻,那是源于为人子者当为父报仇。
可作为一个君主,看到父亲阖闾甚至祖辈斗争抗衡了几代人的越国,居然就这样被自己破了,在获得短暂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同时,夫差反而因为目标任务的轻易完成感到失落。
永远得不到,其实是对人最美好的激励。一旦得到了、征服了,目标对象也就自然对我们失去了现实意义。
夫差发现,所谓的深仇大恨,居然如此的缥缈和淡薄,于是开始同情起眼前这个男子来。“寡人念你能够履行合约,一片诚意来到吴国,认罪态度较好,就暂且饶你性命吧。”
当伍子胥听说夫差的决定非常激动,虽他本意是忠心为了国家而不惜以身冒险。虽他不怕违逆天意,却违逆了君王的上意。伍子胥这样强横做派,在夫差看来就是打自己的脸。
夫差认为伍子胥诛杀勾践只是为了满足个人主观愿望,但黑锅和后果却由自己来承担,到最后,天下人都会赞扬伍子胥忠心事君的高尚道德,却会耻笑和轻视夫差背信弃义的行径。
而伍子胥在听到这个结果后,却老泪纵横。
伍子胥为何一而再再而三要置勾践于死地?是私人仇恨还是另有原因?在《越绝书·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这一篇章中,隐藏着一段只属于阖闾与伍子胥两人之间的秘密。
当年阖闾初次认识伍子胥时对他的印象就非常好,通过交谈认定伍子胥是一位见解非凡的高贤之士,当即以上宾之礼相待。
在此后的岁月里,伍子胥表现出来的才干和能力,简直成了吴王阖闾眼中无所不能的神。在一次无聊时阖闾想测试一下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伍子胥不知道的事,就问了他一个极其高难度、极其敏感的问题,那就是关于吴国国运的问题。
伍子胥深知其中利害关系,明白回答不好是要随时掉脑袋的,虽嘴上连说好,却始终不肯透露一句。
阖闾本想开玩笑测试伍子胥的能力,没想到听他一番话,好奇心就被调动出来了,似乎伍子胥还真的知道吴国未来前途,就急不可待地表态:希望你做一个正直敢言的人,把你所知道的都告诉寡人。我向你承诺,凡是仁德的人都喜欢听真话,智慧的人都喜欢听实话,坚守礼仪的都喜欢探求未知领域的话题,我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不会干冲动的傻事。还请先生快给寡人讲讲吧。
就这样,伍子胥把他通过观测天象的预兆,已经通过天、地、人三才之象明白无误地昭示出来的结果一五一十地讲与阖闾。
只有了解这段只属于阖闾和伍子胥二人的谈话,才会理解伍子胥为何冒着与夫差关系闹僵的麻烦,一再执意要置勾践于死地;我们只有清楚伍子胥那份“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的恐惧,才会理解他为何劝阻夫差在尚未解决越国隐患问题的前提下,不要贸然北上称霸;我们只有听说了“王失禽肉,坐而待死”的预言,才会明白他前面用飞鸟比喻勾践,劝谏夫差万不可失去良机的苦衷。
为了吴国的江山能够相对长久,伍子胥还曾经破天荒地发动了一场对楚、越等国的风水战。
古人认为,天地是有生气的,而生长在天地之中的人只有在充满生气的地方才能更好地生存。
如何掌握生气呢?这就需要“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了解虚空中气息流转的规律 ,根据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法则,来寻求自身与天地协调、融合的解决方案。
一旦掌握了这些变化规律并为我所用,就可以实现个人、家族甚至国家的长期发展稳定。
那是在公元前514年,阖闾提出了“欲以天气之数威邻国”的方案思路。在得到伍子胥认可后,这项工程就交由伍子胥来具体规划布局和执行实施了。
伍子胥遵循“相土尝火,法天象地”的原则,建造了吴国的都城---阖闾大城。在建筑规划上,这座城市的整体结构、位置坐向与天象呼应配合。伍子胥开陆门八座,以象征“天之八风”;以效法“地之八卦”。
阖闾大城如此匠心独具,可见伍子胥为了吴国的前途命运用功之深。但是人谋岂能逆天?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伍子胥做梦也没想到,他预言出的不久将进入吴国祸国乱政的奸佞之臣,就是自己不遗余力推荐给阖闾的楚国同乡伯嚭。
伍子胥因为勾践进入吴国后情绪中的负能量越来越浓,吴国君臣上下都惹不起他,便开始躲着他。
夫差不懂伍子胥的赤胆忠心,伍子胥其实也不懂夫差的真实用意。夫差留着勾践,并不是因为自己慈善仁德,而是个人的需要和政治需要。
勾践在初到吴国时面临现实的巨大落差也曾一度想轻生,在范蠡的劝导和陪伴下,勾践逐步成长起来了。
他明白了:所谓的羞耻心,就像人的内衣一样,必要时脱掉了也没什么关系,关键是为了谁脱掉、为什么目的脱掉。
为了能实现“活下来、走回去”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勾践渐渐适应了这种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不再像个无助的孩子一样在深夜里悲泣落泪。
在面对夫差的侮辱、面对吴国百姓的围观嘲笑,都能泰然处之、不形于色了。他渐渐放下牵挂和执着的所谓梦想,不再为成败和生死忧虑;他开始快乐起来,嘴里也能哼出歌了。而夫差的马儿,随着勾践状态的调整,也被养得越来越肥壮了。
夫差留下勾践的性命,有几个考虑:
其一,为了单纯的复仇。
其二,让曾经高高在上的国君为自己当奴隶,与选择本身出身低贱的人当奴隶,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和体验。夫差在这样的体验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其三,进入吴国的勾践已经成为夫差的一道“道德”标签,每当夫差发起的诸侯国“国际政治首脑峰会”在吴中召开时,夫差总让勾践作为现场代表发表感恩致辞。勾践在范蠡的培养教育下,也学会了演戏和配合。
其四,只要勾践不死,并且被自己牢牢控制,越国举国上下就会变成吴中的“血汗工厂”,为夫差的称霸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物资供应。
最后,表现出“乐不思越”状态的勾践这种快乐且简单的人生态度,还有他平日里对夫差所表现出的各种感恩戴德,居然让夫差慢慢感动了。
夫差居然从勾践这里获得了一份难得的慰籍和宁静,哪怕站在远处静静眺望着简单生活的勾践三人,感受下人们在卑贱的环境下的淡然和幸福,也觉得很释然。
其实,对于孤独的帝王或英雄,真正了解你的人有时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
启示:夫椒一役勾践战败去吴国为阖闾守墓。虽说范蠡为了保障勾践的性命已经做出了铺垫,但最难的是勾践能否过了自己这关,抛弃自尊和执念安心地在吴国生活。
既然战局已定,就要为自己做出的决定履行责任。所以范蠡作为智囊兼具心理医生开出的药方总能将勾践的情绪、心态调整到位,以致于让夫差对勾践目前做出的种种行为竟然产生了怜悯与欣赏。
最了解自己的是敌人,这在战场上和竞技场上的心理博弈上一脉相承的。范蠡研究了夫差的性格和经历,只有勾践真正地表现出臣服和安心才能让夫差放心,才能让夫差忽略勾践曾经的战绩。
时间不但会改变人的年龄更会磨掉一些记忆,这也是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不忘历史的原因之一。
切肤之痛、国家荣辱都会随着时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若从教训中不能吸取经验那么还会重蹈复辙。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过往的不敬。但这个道理未必能让夫差清醒。
他只是沉湎于胜利中骄傲的君主,陶醉于各诸侯国看到勾践讲感恩之辞的惊诧,享受昔日对手跪拜在自己面前的快感。
他与勾践并无不同,可偏偏夫差觉得这正是自己成功收摄人心的表现,不由自主地躺在这样的假象上搔首弄姿。
虽说人的一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只是河流一直在变化,人还是那个人,即使再次踏入也不是上一次的河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