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毛泽东:一个被国家领袖耽误的诗人

毛泽东:一个被国家领袖耽误的诗人

作者: 土锤网建材商城 | 来源:发表于2017-12-26 11:36 被阅读36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昨天,很多人为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庆祝了节日。今天,是另一位我们每天都能看见的老爷爷生日——毛泽东124周年诞辰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虽有争议但更多的是历史性的贡献。他的一生,不仅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也留下了许多后世传诵的诗词佳作。

    青少年时期:以诗明志

    (1919年,毛泽东(右一)、毛泽民(左二)、毛泽覃在长沙与母亲合影)

    据现有的资料记载,毛泽东最早的作品是幼时去外婆家拜年所作的《狮子眼鼓鼓》

    1902年正月的一天,8岁的毛泽东跟着大人去看耍狮。按当地习俗,狮子耍到谁的身边,谁就要赞几句吉利话(通常是顺口溜)以讨个口彩。

    当狮子耍到毛泽东身边时,小小年纪的他灵机一动,脱口赞道:

    狮子眼鼓鼓,

    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些烧,

    肉放烂些煮。

    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文学的种子就已经在8岁的毛泽东心中萌芽。

    到了少年时代,毛泽东仍一直坚持写诗。这个时候他的诗中,已经能看到些许少年坚韧的模样。

    比如1906到1908年间的三首看似咏诵乡间事物的小诗,实则是托物寄兴,十几岁的年纪已经开始以诗言志。

    《井赞》中,他写下“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在《咏指甲花》中,他写下“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到了《耕田乐》时,休学在家务农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写下“坐待时机自主张”。这句话也暗示了他不安一隅现状,正待相机投身到救国救民的宏伟事业中去的愿景。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毛泽东)

    1910年秋,毛泽东正值17岁,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离开韶山去长沙求学。

    临行前他立下誓言:不成功绝不还乡。于是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4至1918年间,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在二十一条上签字的消息传到长沙,湖南第一师范的师生对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口诛笔伐运动,集资编印了反袁文集《明耻篇》。

    毛泽东读到这本《明耻篇》后,更是“心事逐浪高”,在该书封面上挥笔书下16个字,把爱国青年同报仇雪耻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月七日,

    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

    在我学子。

    革命时期:诗词造诣的巅峰

    毛泽东离开校园后,将满腔热血付诸了实践,投身革命。

    他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也经历了被排斥于党外的凄凉,但最终仍领导红军长征并成功会师。

    1925年晚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其时,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他写出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中毛泽东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也形象含蓄地给出了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革命青年。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途中恰逢重阳节,毛泽东触景生情,写下了《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毛泽东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1935年2月,土城战役失败,毛泽东亲自指挥了四渡赤水行动。

    攻克娄山关占领点灯山高地后,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2月28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举目四望,写下《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35年10月,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和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辛战斗历程: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横渡金沙江、四渡赤水、翻越岷山成功会师。

    胜利会师后,1935年12月9日,北京爆发了“一二·九”运动。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毛泽东也迎来了新的历史任务。

    1936年2月,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了“北国风光”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

    1943年5月,他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4月

    1961年,这一年对中国来说可算是个“多事之秋”。中国在国际上面临欧美封锁、苏联翻脸。国内又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

    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觉得虽文辞好,但意志消沉。所以他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于是就有了《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不要畏惧困难,敢于战胜困难。同时这首词也成为了自有咏梅诗词以来的前无古人之作。

    回顾毛泽东的一生,这位少年怀志、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的伟大领导人,虽有争议,但他对中国革命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仍然受到中国人的崇敬,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仍会被中国世世代代的人铭记。出自:北美留学生日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毛泽东:一个被国家领袖耽误的诗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vd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