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对“问题”和“难题”这两个词做一下区分,“难题”我们习惯用于物理难题,化学难题,数学难题等,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所用于的事物本身是能找到一个唯一且准确的答案的,而“问题”则不然,他所用于的事物本身是没有一个准确且唯一的答案的,不同的人可能有一套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有时还可能是互相对立的,也没有办法如判定谁的看法正确,而且同一思想理论体系在不同环境,不同历史条件下,可能就会变成互相束缚自身的东西,这就是“问题”的特性。
了解了“问题”的特性以后,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被贯以“人”这个词的我们,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不管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只要是“人”,有一个“问题”是不得不去面对的,即使能够一时靠醉生梦死来逃避,但终究都无法躲过,那就是“生死”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永恒,这是一个人生最核心的问题,他就像一个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由此衍生出了诸如国家制度、伦理道德、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一系列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为解决“问题”而生的,从有限中追求无限,这可能是一个人生悖论,但人们就是要从这个悖论中寻找到一个答案,看似荒唐,实则是人的一种本性,人向往希望而拒绝绝望,人生因理想和希望而美好,而人喜欢美好的存在。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著作《易经杂说》中写到,所有人生问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心如何安?”“身如何安?”“生活如何安”,从这三个角度去寻找“生死”问题的答案,我觉得是比较好入手的。
一、心如何安?
作家毕淑敏曾在一篇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写道,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古今中外,为了建造我们的精神家园,涌现出了多少的智慧和才情,不管是身处俗世中以立功、立言、立名为追求,还是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以信仰为依托,寻求今世来世,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不外乎以营造精神家园为主要任务,以最终达到内心宁静平和的心境。
在这一点上中外先哲的观点都是一致的,不适仕途,适合旅途的庄子向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逍遥游,孔子向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为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庸之道,而同时期的希腊古典哲学中的伊壁鸠鲁学派提出了“幸福就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无烦恼”,和东方先哲的内心宁静平和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此儒家还发明了礼和乐,周敦颐在其著作《通书》中写道,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方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徳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能禁者矣。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
后世有醉心于音律者,如竹林七贤之嵇康,有专情于山水者,如田园诗人之陶渊明,虽志趣不一,但殊途同归,皆为寻求内心宁静平和之道。我自知远不如古人,不敢与古人比肩,无其德行,更无其才情,但却深慕古人之风,如能寻一陋室,周围茂林修竹,院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弹素琴,阅金经,在晚霞中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如此,心有所托,足矣。
二、身如何安?
《太极图说》中写道,无极之真,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人们都知身体的重要性,却天天去做损害他的事,以为一根烟,一顿酒,于身体无事,曾亲身经历家乡一年轻人,两个双胞胎女儿刚学会走路,他却因为肝癌撒手人寰,年方二十多岁,真是可悲。
正如嵇康之《养生论》中所说,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红楼梦》中的秦可卿,晴雯,因一风寒,年纪轻轻就殒命,还有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也是正值妙龄就撒手人寰,令人无不叹息,身安才能万事可期,一副病躯弱体是承载不了理想和希望的。
三、生活如何安?
发展心理学讲人从一出生就要面对生活中一系列接踵而至的问题,幼儿期要建立自我意识,童年期要面临刚步入学校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青少年阶段要解决同一性困惑,青年期要面临婚恋的压力,成年要抚养孩子,赡养父母,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人生课题要去完成,身体有年龄分别,心理也有年龄分别,如果在某一个年龄阶段不能妥善解决相应的课题,心理可能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现在社会变化如此之巨,很多人还没有做好准备就被裹挟进时代的潮流中,大浪淘沙,我们不仅要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了解快速变化的社会,以求两者能够有交集,这需要何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识储备,方能从容应对。
安心、安身、安生活,很多人穷尽一生可能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杨绛老先生曾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每个人身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条件不同,适用于自己的方法也会不同,很多事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因为错了还可以有从头来过的机会,可人生这条路错了就再也不能回头了。
这篇文章构思了好多天,可是写来还是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无法驾驭,自觉内容空洞,思想力度不足,想来因为一者阅历不够,二来学识修养欠缺颇深,但还是下定决心完此残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分析人生问题的角度,如有阅历丰富和学识渊博者,希望能赐教真知灼见,不胜感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