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奕斐 主讲:沈奕斐
本书的核心理念就是作者要推广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优势累积教育法。
就是对于孩子的教育,要密切关注,而不是什么都不管,但是得谨慎出手,不要一看到问题就立马去干涉;而得在真正遇到问题时间把问题变成技能,去帮助孩子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让他踩着正确的步子,一步一步往前走。
一、传统教育方式不适应当下
我们需要改变过去教育的一种逻辑体系,切换到另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㈠传统教育的方式:纠错教育
我们总是本能的去找孩子的问题,然后要求他改正。
纠错教育的存在有2个原因:一个是传统思想影响根深地固(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一个是比较(别人家的孩子)的焦虑;
教育中还容易出现另一个逻辑错误:滑坡谬误(就是认为孩子出现一个错误以后不去制止他,就会发生更大的错误)。其实,这也是一种灾难思维。作者称其为多米诺骨牌逻辑。这种逻辑会致使家长经常唠叨,挑错,还会不断的低估孩子。
㈡纠错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题1:后喻时代,过往标准失效
前喻时代:晚辈向前辈学习;后喻时代:前辈不得不向晚辈学习(晚辈变成技术象征);后喻时代的到来,孩子走在了成人面前,过去的纠错标准(社会认可的标准),在这个时代此标准是缺失的。
教育之所以难是因为教育是决策和计划,可是人类大部分的决策是对当下自己的决策,唯独教育是对他人未来的决策。
问题2:揠苗助长,错把过程当结果
有些错,不是当下就能纠正过来(需要时间),也不一定纠正了就是好的。
举例:纠错,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发展程度。
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放下焦虑,让孩的的成长自然而然,循序渐进。
问题3:应对失据,强化负面习惯
父母有时知道错误,但不一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要相信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
不要唠叨(孩孩子有伤害),强化负面的东西(比如,不要强调不什么,别什么),会让孩子强化这个印象(孩子会渐渐长成你嘴里的样子)
问题4:破坏归属感(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引发孩子4种错误
归属感:我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对世界有什么贡献。
我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什么,首先是建立在我对自己的自信,在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能做一些什么事情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归属感。
当我们对孩子时刻纠错,孩子接收到的就是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会让孩子设定错误的目标。
①在第一阶段,孩子很小时设定的错误目标叫过度关注。
孩子会寻求过度关注或者得到认可,长期容易形成讨好形人格。
②第2阶段,寻求权利
与父母对着干;
③第3阶段:寻求报复
④第4阶段:自暴自弃
二、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找对父母的阶段角色
社会学家罗伯特 默顿说过“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觉得自己能够走到很远的地方,觉得自己能力强,你会发现实现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我们告诉他,你只能走到这,往后的对你来说太难了,他往往就在这里停下来了。
所以,优势一旦产生,可以不断累积;会加强人对自己的信心。
优势累积法:就是让孩子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觉的自己还不错,很厉害,体验“原来做好一件事是这么快乐”的成就感。找到自我激励的机制,这才是一种好的优势累积法。
做到以下5点
㈠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要懂得欣赏孩子,在孩子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
㈡学会激发孩子的天赋,给孩子的成长搭台阶(正面标签法)
㈢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
㈣把问题变成技能
㈤游戏化教育,让学习变得快乐
㈠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培养孩子,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实体化的过程;
当孩的停留下来仔细观察时,他的学习才开始(孩子停下来才是他在成长)。
孩子的成长,是他的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在断平衡发展的过程,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你变成了孩子的自我。
成长阶段1:在孩子最早的成长过程中,有个叫自我救助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臭我不断跟本我博弈。
父母容易在这个阶段没有给孩子发展自我的机会(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成长阶段2:自我欣赏阶段,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归属感,觉的自己很厉害,还不错。
这个阶段,父母关心越详细,对孩子的控制就越大。
成长阶段3:发生在青春期,叫自我纠错,就是对自己是不满意的;
从父母的认可变成群体认可。
父母对孩子的自我救助,自我欣赏阶段太过干涉;
我们以前所有的方式就是去帮助孩子,可事实上,就得让孩子去试错。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是他自我变得更强的过程,孩子的成长就是试错的过程。
1岁安全感;2岁幽默感;3岁寻求关注(培养创造力);4岁语言,5岁亲子关系,6岁叛逆;7岁抽象思维,8岁成长和欢乐共同交织;9岁独立(令人头痛的);10到12岁自我矛盾,青春早期;13.14岁叛逆与成长共存,迎来青春期。
㈡找对父母角色(随年龄变化),适时发挥不同作用
共情孩子成长里遇到的问题
0-3岁:跟随孩子;
4-6岁:规范行为(对情绪有认知,语言发展快),通过语言,身体力行与孩子交流感受;玩中学;
7-12岁:陪伴(这个阶段孩子犯错多,家长要等一等,忍一忍),放手,鼓励
13-18岁:不得不回到跟随,用启孕式提问,引导孩子思考;
㈢正面标签累积优势,激发孩子天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