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教室传来老师抑扬顿挫、意味深长的讲课声,那沉浸在语文的海洋中自由翱翔,着实让人羡慕。
教了多年数学,特别想教教语文课,因为感觉自己脑子里也就剩1234567890这10个数字了。
带数学的老师申请教语文课学校是很难允许的,会说你数学讲得那么好,语文老师也不缺等等吧。
不由想到小时候上学时的复式班,一个老师不仅带语、数、思品三门课,还要带两三个年级。老师一天内角色不断互换,对老师确实是很大的挑战。城市里或县城里这种情况就基本没有。带数学课的老师一直带数学,最多也就兼职再带门思品,基本没有带数学课的老师带语文课。这是学有专攻吧,能让带这门课的人更专业更有经历深钻教材。
其实时间越久老师身上的学科特点越明显。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爱上画禅绕画,兴致勃勃地画了不少,周围同事都夸画得好,不错。自我感觉良好的我拿给学画画的侄女看,她一语中的,“大妈,你这画一看就是数学老师画的。”让我陷入沉思,我曾对比过教美术的马老师的画,人家的画形如流水,潇潇洒洒,怎么看都很美,而自己在画时,脑中浮现最多的就是这一步画完下一步应该画什么,步骤很明显,也就少了人家那份随意了。侄女一句话到找出了我的症结所在。教了这么多年的数学,早已经习惯了条理思维。
我比较喜欢散文,张老师讲的《夏天里的成长》让我蠢蠢欲动。而这一单元重点学习的就是:1、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2、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要求很明朗,教了多年数学的我想试试语文课的教学。
我决定挑战一下自己,给学生们上一节语文课。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条理很清晰的散文。我直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找出关键词——成长,明确文章主题是围绕成长展开的,题目说的是夏天里的成长,那夏天有什么特点呢?时间长,温度高,白天时间长,雨水充沛等,然后结合课文,找出文中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我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能迅速生长呢?学生很容易结合夏天的特点去进行思考。
想一想会有哪些事物在夏天能快速生长呢?通过这句设问,让学生产生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很自然会想到植物的生长。“作者又是怎么写的呢?”进入课文的学习。
通读全文,然后说说作者写了些什么?
有植物,有动物,无生命的山、水、铁轨、马路,还有人。
作者用什么样的时间词写出植物的迅速成长的?动物抓住了它小的时候来写,为什么小动物这个时候会迅速成长?
山、水、铁轨、马路随着时间流逝它们也会变化,生活中没有不变的事物,它们的变化是缓慢的,夏天它们又是怎样迅速生长呢?
如果把人比作四季,老师会属于哪个季节?你们的爷爷奶奶又属于哪个季节?那你们呢?
“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联系自己的成长会想到什么?
后面三段,一段写了有生命物体的成长;第二段写了无生命事物的变化;第三段写了青少年的成长。在排序上能颠倒吗?
一节课就这样通过提问层层推进,自我感觉讲得热火朝天的。内心不由感叹,语文课好呀,一节课没有重复的东西,一个单元围绕主题,有散文,也有记叙文,题材不一,沉浸在大作家的作品中,是上课,更是一种享受。
同学们很给力,一节课讲完是一串串有节拍的掌声。也许在他们的认知里教数学的老师估计只会教数学,这样来一篇语文课的教学让他们很新颖吧。一个同学跑过来表达他的收获,“老师你讲的好通透呀!就这节课,我们语文老师的需要好几节课完成。”
也许这就是数学式语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