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逻辑之美
——《怀疑与学问》评课笔记
议论文教学,在初中语文三大文章体裁教学中,显得有点难,因其刚峻的文字,抽象的逻辑,使得课堂难以推生波澜,学生也不容易受到情感的触动。
议论文的美究竟在哪里?肖老师这堂课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和示范。
议论文之美,美在逻辑。议论文课堂之美,美在让抽象的逻辑清晰化。
在肖老师这堂课中,教学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品析本文的逻辑之美,教学环节分两大段。
第一大段,师生共读,明晰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如何分析中心论点,肖老师引领学生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题目,二是关键句。
从题目中看出“怀疑”和“学问”两个话题,针对这两个话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由此可知,中心论点应该是阐述怀疑和学问二者之间关系的句子。
其次,找关键句。关键句的范围还是紧扣“怀疑”与“学问”。大家找到的句子是文章开头的两句和第六段第一句:“学者要先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根据这两点,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的思维导图。
接下来,为了细化逻辑,展现更细致的思维脉络,肖老师和同学一起分析三四五段与第六段第一句的关系,分析第六段后面部分与本段第一句的关系。
如果把本篇议论文比作一件木工产品,那么第一二段和第六段第一句就仿佛是这件产品的榫头,抓住榫头就可知产品的构造原理。这个角度,可谓是准确而贴切。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本堂课的高潮,充满了思辩色彩,把学生引入议论文逻辑之美的高潮。
肖老师还是紧紧抓住本文的三个关键句。
第一个问题是,把“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拆成两句话。”然后问,把这两句话放回文章的具体位置,如何放?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就要拆分,然后回到文章原有逻辑点去观察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各抒己见,都很有自己的见解,有的抓住句子中“不仅......而且”这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看来他们喜欢上这种思考,发现文章逻辑的秘密也是一种成就感。
第二个问题是,不拆分句子,把这个句子整体放在开头或者结尾,哪一个更好?再与第一个问题拆分句子作比较。这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开放,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更加广阔。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积极回答,比第一个问题回答更投入。课堂引领成功,学生主体得以展现。
第三个问题,针对开篇的两个句子,问,是否可以换个位置,放在文章末尾?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就关于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以及前后段落之间的衔接问题。这也是深入理解本文逻辑之美很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涉及到本文的人文精神,告诫我们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肖老师提出一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终极问题,我们可否怀疑作者的观点,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肖老师顺利结束了本堂课的教学。
总之,这四个问题都很有价值,打开了学生思路,激活了学生思维,激发兴趣,课堂思辩色彩浓厚,学生积极性得以体现。本堂课虽然没有读的热烈,活动的热闹,但是静思的思维却像花儿一样悄悄绽放。其次,肖老师的语言不疾不徐,温柔有条理,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课堂就像闲聊,但是在闲聊中却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我想,议论文的美,就应该是逻辑之美,议论文课堂的美,就是把抽象的逻辑之美让学生感知到。
这堂课两个环节层层推进,第一环节,目睹本文逻辑之美的全貌,第二环节,我们敲打它的逻辑之美,看看逻辑是否经得住推敲。有层次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才可以进阶,高阶思维才能得以形成。
如果要说意见,个人认为,在分析“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时,应该结合相关段落扣住“辨伪去妄”和“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两组关键词来探究,深刻理解怀疑的价值和作用。肖老师在分析“辨伪去妄”时,抓了两个句子,一个是“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一个是“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这两个句子都是议论,个人觉得应该抓事实来明晰如何“辨伪去妄”,毕竟“事实胜于雄辩”。至于“积极建设新学说和启迪新发明”基本忽略了。所以,在呈现本文逻辑之美的时候,还呈现得不够彻底。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2022.11.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