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在“三家分晋”之后,既得到了晋国北部的的所有土地,也继承了晋国从前抵御游牧民族的义务。
于是,华夏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文明,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化成为赵国最严重的内部矛盾。
此前,赵国为了调和这种矛盾,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并不显著。
赵雍的心气很高,他下决心要解决这个心腹大患。他在两种文化中做出抉择,将眼光看向西方,决定进行军事改革——练骑射,把步兵转为骑兵。这项改革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这是一项高成本的改革。
一般人基本上只要拿得起长矛,就能到步兵连凑个数,但骑兵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兵种,对将领和战士的选拔与训练要求都很严格。
从小没骑过马的,更别提骑马打仗了。哪怕你经过刻苦训练,能够熟练地驾驭马匹了,之后你会发现,骑射比骑马更难练。骑射不是你看见敌军或猎物后让马停住,你再瞄准射击,而是在马高速飞奔的过程中移动抽射。注意,不光你是动的,你的靶子(敌人)也是动的。
训练骑射,没有天赋,没有闲工夫,没有闲钱,根本不可能实现。这就好比训练飞行员,成功上天的代价是和飞行员同等重量的黄金。
然而,这仅仅是入门级别的成本,不光培训费钱,行头的成本也较高。
骑兵的装备要比步兵复杂得多。
当时,一个骑兵必须有两匹马,用特制的骑兵弓,配备不同用途的箭,要有长刀和短刀,夜里御寒的皮篷和可供长途奔袭的口粮和水。基本上,培养一个骑兵的费用最少相当于培养十个步兵的费用。
这还不算马的口粮,有牧草还好,如果没有牧草,想要战马精壮,马也是要吃粮食的。一匹马的饭量也相当于十个士兵的口粮。
口粮的问题解决了,后勤问题又来了。
整个骑兵的服务链条很长,有负责平时养马的、给马看病的、直接为骑兵服务的后勤兵。
骑兵的武器装备也不同于步兵,主要由胡人工匠负责生产。骑兵用具中有大量的皮革制品,对牛羊的需求量很大,与游牧生活相关的一系列配套生产随之都要升级、配套、推广。
是不是听着头都大了,胡服骑射,实际上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
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就是一支机动的坦克部队,其战斗力极强,能够在对方发现、布防前就实施突破。一支一万人的骑兵部队击溃十万人的步兵方阵,在古代战争史上是常有的事。
骑兵的战斗力虽然大增,但其成本却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尽管如此,赵雍也无计可施。
因为骑射代表着游牧民族的文化。赵雍要通过肯定骑兵在赵国的重要地位,变相地肯定游牧文化,认可与扶植北方势力。
赵雍决定改革后,分三步走:首先,在北方搞试点;其次,在北方搞练兵;最后,赵雍亲自带队,大败中山国主力部队,用胜利培养国民自信心。
此时,国民对于胡服也不反感了,他才开始找南北两派的代表人物征求意见。
有游牧背景的人,毫无悬念,当然同意。不过,以赵雍的叔叔公子成等人为代表的赵国宗室贵族,则不愿丢掉手中的权力,阻止赵雍施行这项国策。
赵雍耐心地说服了宗室贵族集团的首领公子成,向他表明了自己改革的决心和对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全面改革的整体构想,并威胁不改革就改人,不换方法就换人。在高压下,关键人物公子成被拿下了。赵国的宗室贵族也跟着同意了。
“胡服骑射”的战略构想终于得以实施,南北两派终于坐到了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