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5-05:我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了敬畏

2020-05-05:我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了敬畏

作者: TYB | 来源:发表于2020-05-05 23:28 被阅读0次

    我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了敬畏

    ——观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时隔一个月,终于有空观看了BBC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随后也看了看一些网评。网评大致分为三类:1.很好看,很有情怀;2.完全不能体现中文诗歌的韵律;3.思路混乱,对诗圣杜甫的理解还不深入,功课没做足。

    你们说的都对。

    但是,反思自身,可能这样的纪录片我们拍不出来。

    我知道,片子拍得其实很粗糙、很仓促、很皮毛、很一知半解,甚至是一度成为了旅游宣传片。但是对中华文化精髓的追寻,我们做得似乎还不如老外。

    看完影片,我的心里很沉重。

    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外国人肯定是不如我们的。但影片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与追求,浅薄也罢深入也罢,并不是外国人所决定的。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把这种理解传递给他们,他们才是每个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理解的镜子。

    纪录片的拍摄本就是这样,尤其是人物纪录片。制作方作为事物的探寻者,本就并不熟悉事物本身。通过采访、考察、阅读文献等方式,制作方对所摄人物有了大致的了解,制定了拍摄计划。从制作的角度上来说,以诗圣杜甫的足迹为线索来拍摄是没有问题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单纯将某个时期的诗作来对应不同环境背景中诗圣的心态和情绪是过于片面且简单化的。片中多次提到“田园诗人”等称谓应该是中国的某些专家、学者甚至是爱好者对诗圣某各阶段的一种开放性定位,这种定位造成了不同文化体系下的某种误读。此外,影片中随处可见的爱好者、游人在谈到诗圣诗歌时候的片面解读也成为了所谓的一种“导向”。在影片的解读中,诗圣的诗歌失去了中国悠久而扎实的现实主义根基,甚至因为影片中所谓的诗圣是诗仙的“迷弟”而变得浪漫了起来。可能,我们对诗圣的理解止于此。而这群外国人通过对诗圣复杂交错的生活与情感经历的追寻,也变得渐渐如同西方的叙事主义般流畅而平淡了。

    孩童读诗圣,天真浪漫;老人读诗圣,却还停留在无限的田园风情中;青壮年没人读诗圣。可能,外国编导都被误导了。这种状况正出现在我们这一代青壮年身上。

    诗歌是很难用影视语言来表达的,诗人也是如此。只希望,下次再拍的时候,不要再用广场舞、Cosplay来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5-05:我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了敬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ev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