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正如周一文章说的那样,底部的构建是非常艰辛而漫长的,今天市场以大阴线结束了人们对于反弹的幻想。
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不用书生去宣扬市场估值低的现状了,因为上交所、各路大V、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都在这么说。
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下我对股市的一点新看法。
一、A股整体生态正在发生改变。
截至7月11日,市场上有1593只股票流通市值小于30亿元,有2260只股票流通市值小于50亿元。
这在过去是很难想像的,因为原来大家都是“炒小、炒新”。要知道以前有一种很赚钱的策略就是每年买入市值最低的十只股票,大家可以回测一下,历史收益率是非常高的。
从种种迹象似乎可以看出,A股正在慢慢港股化,很多小市值股票将会慢慢变成仙股,它们的壳价值也没有原来那么大了。
有不少读者持有量化基金,最近两年量化基金的表现比较差,原因正是A股整体生态在悄悄改变。
量化策略是从过去十几年的历史数据中,找出可以盈利的策略。但是如果历史正在慢慢发生改变,那么过去有效的策略在今天就不太灵了。
比如上面说的小市值策略,如果你回测历史数据,表现最好的因子之一就是市值因子。
而在欧美成熟市场就很少有这种问题,因为它们的股市运行模式已经相对固定了,不会有A股这么大的改变。
下图是2016年非常火的长信量化先锋A(519983)的业绩走势图,近两年严重跑输同类基金。

下面放一张长信量化先锋的规模变动图,你会发现:虽然这只基金过去净值涨了很多,但是大部分持有者都没有赚钱,因为他们都是在高位申购的。
可以看出,在股票和基金上,散户都是追涨杀跌的。当大家都在买基金或股票的时候,顶点也就形成了;当大家都认为某个策略可以赚钱的时候,其离失效也就不远了。

做个小结:A股的整体生态正在改变,未来必须关注有业绩支撑的公司,炒作题材赚钱的概率会越来越低。
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要兼顾大盘基金和中小盘基金,最好组合定投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
投资最难的地方,就是与时俱进。比如巴菲特曾经说不买航空股,结果前年买了航空股;他说不买科技股,结果买了IBM,苹果;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建议“以0.4美元买1美元的东西”,他却以3倍PB买了禧诗糖果。
有些人因此质疑巴菲特,其实他们以为投资是僵化的公式,却不知道世界永远都在变化。
二、看得到的风险就不是风险。
风险是没人讨论,没有反映在股价上的东西。比如去年没人讨论贸易战,那今年忽然遇上就是超预期的大跌。
现在朋友圈和群里讨论最多的就是贸易战。如果你我都知道一件事是风险,那么利空已经体现在股价上了,甚至因为市场情绪而过度反应。
几千亿商品的加税对几十万亿经济体量的中国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而且这里面并不是加税了美国人就不用,有些东西贵一点美国人还是会用,因为目前并没有替代品。
书生一般尽量少谈新闻,因为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在热点面前人人都是专家。对于同样的世界,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进行不同的选择,乃至踏上不同的道路,渐行渐远,分道扬镳。
我只是想说,很多事情往往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波动更大的是我们的情绪。
还有个大家比较担忧的问题是去杠杆。
去杠杆到底好不好?比如清理表外资产,整顿银行理财乱象等等,从长远看是为了让中国经济走的更好。如果现在不去杠杆,也许过几年中国经济真的会出大问题。
回顾历史是有用的,历史上去杠杆不是一次两次了,不过以前大多都是点到为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次去杠杆有点“长痛不如短痛”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去杠杆是正确的事情,等阵痛期结束了,经济的发展基础也许更稳健。
这个市场上从来不缺热闹,如何从同一个热闹的世间看出,乃至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命题。
再简单说下我自己的担忧,也就是大多数人没有看到的真正风险。
比如创业板中很多公司都有商誉地雷的风险。商誉有点像财报中的肿瘤,不过有良性和恶性之分。特别是2018年的年报,可能商誉减值地雷会更加频繁密集。
这也是书生建议定投的时候组合持有沪深300和中证500的原因,投资不是下赌注。
结束语
残酷的现实让人茫然:“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
书生不想给大家猜底,也没什么用。我们都可以想想,对于自己的策略来说,现在最正确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就去做吧!
文/布衣书生 理财自媒体:复利人生 (ID:moneylife18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