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是一个温和的姑娘。
前几日的聊天中,她正准备要向我吐槽惹怒她的同事。
下一秒她却收起了怒火,转向了自己。
她说想做一个敢爱敢恨的人,现实中却偏偏不是。
我明白她大概想表达:在人际交往中,她希望自己喜欢就喜欢,讨厌就讨厌,不必曲意逢迎,不必佯装欢喜。
她感叹自己性格优柔寡断、顾虑太多。
那一刻,她给自己的性格贴上了一个标签。
呱呱坠地时,我们像是一件件可以拥有任何使用功能而未贴标签的全新产品,在社会上流通着、流通着,我们便开始有了标签,一种是被贴上的社会标签,一种是内心渴望的自我标签。
然后,我们渐渐也有了对应的价值,仿佛能明码标价。
时间弥久,被动的开始甘于这种标签,内心是“我反正就这样”的独白;主动的一面摆脱被贴上的标签,一面全力定义自我标签,内心是“要不认命吧”“还要试一试”的分裂与挣扎。
工作以后,通过经历的人与事儿,我开始有了性格标签——缺乏自信、不善表达。
久而久之,这仿佛就真的成为了我的性格特质,竟然还成为了一种“解药”。例如,面试表现不好时,我安慰自己:一直以来缺乏自信,面试表现不好是正常的。遇见心仪姑娘而不敢搭讪时,我安慰自己:自己表达能力不好,给别人留下负面印象多不好。
无论是他人的评价还是受挫时的原因归结,我越来越相信:我是一个缺乏自信、不善表达的人。我开始接受甚至利用这种性格标签,在一些事儿上该尽力而未尽全力时拿来搪塞,抑或掩藏自责。
“缺乏自信,不善表达”的心理暗示一次又一次,我也开始对其“好处”上瘾,我几乎没有认为它什么不好,不曾想过要改变它,反而似要向人们宣告:我就是缺乏自信,不善表达,在相关的事上做不好是理所当然呀。初中老师说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大概就是这样吧!
前些天看到一个90后女孩刘可乐在《奇葩说》关于躁郁症经历的演讲,结合不二姑娘的经历,我开始反思这件事儿。
这个女孩讲到了她在应对躁郁症经历中的意识转折点——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在乎。当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简言之,如果你也认为自己有病,你就真的“病了”。
是呀,后知后觉,我全然接受了“缺乏自信,不善表达”的标签,潜意识中承认自己是缺乏自信的,是不善表达的。如此,便不曾想过要去改变那种状态。
扒开了这件事儿的表象,便难以再对它继续保持“麻木”。我该如何与它相处或者慢慢改变?
欣赏那个90后女孩的态度:
不过度care它;
不以普世标准衡量它是好是坏;
把它视为一个客观存在,不惊、不辱;
即使它是你的软肋,不必抗拒,拥抱它,那也可能是你的出口。
分享最近读到的两句话:
世界有如此多的条条框框,是要告诉你不必格格都入,每时每刻人地皆宜。——刘可乐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莱昂纳德·科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