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一到下午就手心冒虚汗,心绪不宁起来;家里有一点小事就愁的茶饭不思,火烧火燎,看是谁都想发脾气;别人一说话就想给怼回去,他说的话总像个人对着干,能为此纠结好几天。尤其是女同胞们,这些心中化不开的情绪,很容易淤积,久而久之会堵塞我们的身体,长久得不到纾解也会影响健康。
我们总是说,情绪并不是病,但需要自己想开些。怎么想开?书上没有说,老师没有教,父母也很少和我们谈这些,长辈留下来的只有这样的话:“孩子,你好好体会吧,越活越难”,然后忙去了。真的有一天我们遇到人生的难处了,不知道该怎去调整自己了,不知道能不能说,说了也没人理解,不说又憋屈,怎么那么难?
遇到正念冥想,我才真正从内耗中解脱出来。现在,正念冥想、静坐观禅的话题对于我来说,已然熟稔于心,也很乐于思考其中的奥秘。正念冥想打开了我对大脑奥秘的探索、对情绪的好奇、对精神疗愈的思考。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正念之旅》作为初学者入门,再好不过。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有点嫉妒初学就能看到这本书,为什么当初我没有遇到,绕了那么多弯、花了那么多时间去试错,最后也还只是书中的这些内容。我用三年的时间践行了这本书中讲到的每一个正念的方法,每一个方法都是经过持久感悟、提炼才得出的。但今天,这薄薄一本书就涵盖了我三年的探索成果,所以,幸运的朋友可以用一年时间便达到我三年的努力。
这本《正念之旅》作者是【美】皮特·伊科诺穆。是罗格斯大学应用与心理学研究生院副教授,从事认知和行为疗法临床实践。作者学习禅宗多年,造诣颇深。这本书作为带领我们入门的书籍,也填补了正念入门书籍的空白。书中讲的概念性的内容不多,通俗易懂,更多是引导我们迈出第一步,可谓初学者的指引手册 。
对于书中介绍保持正念的方法,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想和朋友们交流探讨一下。
01 正念是什么?
作者说,正念是一种练习,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正念关注的是活在今天,活在当下。正念源自佛教思想,带着觉察去行动,创造内在的平静和安宁,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从而有效地管理我们的生活。
正念意味着要专注于此刻正在发生的事、不做任何评判,做任何事都要带着动机和目的。
——正念导师乔·卡巴金
带着目的地生活,就是我们做事情处于觉察之中,处于“在”的状态。说到“在”,我突然就想谈谈“不在”,其实,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不在”的状态,人在心不在,肉在灵不在。这种分裂的状态就是我们理解的“不在”。
单位组织开会,我们人坐在会议室,目光呆滞,神态木然,可谁能说,开会的这两个小时的生命,和回家陪孩子的两个小时,有什么不同?都是组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却心甘情愿地将自己龟缩在时间背后,懵然托管了自己的2小时的生命。细细想来,我们有多少生命被“不在”占用了。
但是,当我们知道, 开会的意义所在,开会的内容知道未来工作方向,我们从会议中汲取了能量,就是“在”。
说到底,我们只是在用时间去触摸生命的内容。
02 正念的好处
正念可以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有助于减少压力、提升关注力、自制力和记忆力,获得更多幸福感和自信心。
其实我想说,正念练习久了,能提升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力和敏感度,拓展我们五感的敏锐度。通过练习,我们能捕捉到之前不曾体会到的全新感受,然后去处理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切都会顺畅无比。
正是因为你的感受力变强,自省能力提高,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就会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断纠正和完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待人接物也会有所改善。
03 不评判
这让我想起了《非暴力沟通》,在这本书中,也一再强调我们要学会用中性的描述来与他人沟通。但这并不容易,大脑天生会评判,尤其是在大脑额叶区域,评判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比如,学校老师总是说,这是个好孩子(积极的评判),那是个没有纪律意识的孩子(消极的评判),这个孩子本周有两次迟到(中立的评判)。也就是说,在沟通过程中,积极和消极的评判都不是最好的状态,客观而中立的评价才有利于达成一致。
作者认为,客观评价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在客观描述上,而不是关注与好的情绪或者坏的情绪,为我们的感受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不再纠结对错、好坏,而只关注事实本身,这不会带动情绪,给我们创造了内心平静的条件。
在本书的最后,特意谈到了感恩的这个话题。对此颇感欣慰,感恩的力量强过一切,这是我们亲身体验过得。感恩能战胜恐惧、愤怒、悲伤、厌恶,感恩能赐予安宁和幸福。感恩就是一个魔咒,让我们瞬间从情绪的地狱,羽化成仙,飞升而去,离苦得乐。
如果不信,大可一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