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是畏途,后退是绝路
本文从人文社会学角度来思考感知属性与知识体系、人性与物性的关系。文中大量引用王东岳先生递弱代偿理论,先生的理论极为复杂难懂,如果出现表述不清和逻辑混乱的地方,仅有可能是笔者自身理解能力问题,如果各位感兴趣,还希望诸位阅读《人类的没落》、《知鱼之乐》和《物演通论》三本著作寻求正解。
全文6000字,建议阅读时间20分钟
文章导引:
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感知属性与知识体系的关系,浅谈宇宙所遵循的唯一原则——“惟求存在”。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人性与物性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物演的依存倾向引出商品和价值总体分化趋势。
第一章节:
精神属性:感知智能的代偿只能导致载体依存陷入迷茫
所有感知属性与知识体系,都不过是生物人种与其他自然分化物之间依存属性耦合的逻辑模型,它非但不是对客体系统的本真反映,而且由以造成的依存可靠性或指示正确率必定呈递弱趋势。(物演通论第二卷)
人类,做为生命2.0时代的代表,和其他1.0生命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特有的精神属性,这种属性表现为人类对于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等等与众不同的能力,正是借助人性中特有的属性才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人类用智的方式冥冥之中被某种自然力量所束缚,使得人类社会陷入结构性的迷茫状态,前方的道路充满陷阱和苦难,回程的道路却是万丈深渊。
人是一架极端精密的机器,内部零件的复杂性至今科学家都无法给出很好的解释。譬如人的耳朵,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内耳当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分别是耳蜗和前庭,前者主要职能是负责听觉,后者职能主要体现在协助人类掌握平衡和感知空间位置。前庭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前庭重度失调又称“美尼尔氏综合征”,得了这种疾患的病人一直处于非平衡状态,只能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稍有移动就会导致头晕目眩,恶心想吐。
孩子幼儿时期,前庭的轻度失调是影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罪魁祸首。其实孩子幼儿时期表现的很多缺点,比如好动不安、小动作多、跌跌撞撞、容易摔跤、手脚笨拙等,这些行为都和前庭器官发育不成熟有很大的关联,继而导致外界的刺激无法通过前庭直接传输到大脑,最终导致孩子没法好好集中注意力。科学的育儿方式应该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加强感统训练,刺激孩子的器官发育,多陪着孩子做一些针对性运动,比如说单脚站立,原地转圈等等。
自古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天圆地方”,认为天是圆的,天是方的,所以才有一个成语叫做“天涯海角”。地心说的建立恰恰符合了人类感觉上的真实。受限于当时信息的局限性,古人只能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理性上不仅符合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自然规律,感性上也符合人类做为食物链顶端生物的自豪与骄傲。
然而随着新的信息不断涌现,哥白尼借助日心说把陷入迷茫的大众从时间和空间解救出来,从学说的建立一直等到公元16世纪才得到人们的关注。其实说来也不奇怪,因为地球以每秒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速度自转和公转,这和前庭器官带给我们的感觉完全相悖。玩过原地转圈的朋友都知道,除非受过专业训练,普通人转上个四五圈就东倒西歪了。前庭在面对地球自转(空间位置感)和公转(运动感)的时候居然统统失灵了。
你可曾想过如此重要的器官也有失灵的时候,奇怪的是,这次前庭的失灵并没有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任何不良的反馈,仿佛事先安排好的一样,我们对此却丝毫没有任何察觉。
为什么前庭这个小小的器官在面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却失灵了呢?再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追问,前庭器官的失能是否受某种给定的自然规律影响,这种影响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精神属性:感知智能的代偿只能导致载体依存陷入迷茫
“所谓“精神属性”不过是物质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产物。从物态的物理“感应”到原始低等生物的直观“感性”,再到中性脊椎动物的“知性”,最后到高等灵长类动物的思维“理性”。主观(属)性的愈多,感知对象的扭曲度或失真度相应也就愈大,因而导致它的生存反应情况愈来愈紧张不安,摇摆无定。” (知鱼之乐)
这段话的浅显翻译则是,越是后衍的物种,对于物质感应的能力就越强。比方说人类虽然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细菌,只能通过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最后终于折腾出一台显微镜,利用工具来感应物质。越是高级的物种,主观感应属性表现的越强。但是,知道的多未必是好事,知道的越多,距离真相反倒越远,从而导致愈是高级的物种,生存的条件愈是苛刻。
泰戈尔说过一句话:“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感性通过先验感官系统扭曲了客观世界,理性通过先验的逻辑系统对经验事实再次扭曲。我们看到的真相不过是我们的感官通道带给我们的错觉和假象。
嗅觉:
为什么吃肉比吃甜食香,因为每一克葡萄糖只含四个大卡能量,精瘦肉中脂肪的含量是18%。脂肪的能量是9个大卡,是葡萄糖的一倍以上。在远古的大草原,我们的祖先每天想的可不是健身减肥,而是摄入更多的能量,所以需要借助感官属性的扭曲加强我们对于肉比甜食更好吃的错觉。
听觉:
世界没有声音,声音是什么?是外物振动通过空气传导到我们的耳膜,在内耳通过神经产生电流达到听中枢把它扭曲为轰然作响的声音。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2万赫兹左右,相比较海豚而言,海豚的听觉频率范围在150-15万赫兹。然而,次声波可以在海底传达200公里,这是海豚寻找同伴和求偶的主要联络方式。
上面的例子可以更加直观的引出下面的重要结论:
感官的愚钝是一种十分必要的保护机制,感官机制能以维护机体自身的稳定生存为限。
我们的感官通道并不是为了获取客观真相而设立的,而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设立的。假设我们的感官是为了求真而设立的,为何面对前庭在面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时自动失灵了呢?试问一下,有多少人可以经受起每天天旋地转,呕吐不止?恐怕还没等我们研究出治愈“美尼尔氏综合征”的治疗方案, 人类早以消失殆尽了。
故事如果就到这里截止,那还算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毕竟为了求得生存,失去一些对于真知的理解也未尝不可。然而,历史的车轮一次又一次向人类证明,“自然趋弱,弱归人性,精神趋知,知归茫然,社会趋繁,繁归动摇。”
不管怎么看,人类引以为傲的精神属性正引领着人类走向一条畏途。其态势就像一辆疾驰奔赴悬崖的汽车,开车人没有丝毫的方向感,后排的观众为上了一趟快车沾沾自喜,就连车上的研究学者也在讨论如何让这辆车跑的再快一点,仿佛下一站就是天堂。
第二章:
社会结构:生物社会代偿终将引发文明结构失序崩塌
“自然趋弱,弱归人性,精神趋知,知归茫然,社会趋繁,繁归动摇。”
短短二十四字倒出了人类的前方是一条畏途。因为人类可以借助的主观手段有且仅有两种方式:
1.不断调用和开发人脑,智能知识提升
2.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社会结构
这两种主观的方式到最后的结果或许非但没有解决人类面临的任何生存窘境,反而很有可能加速整个演化的进程。
人类调用大脑,借助智能知识来实现文明的发展。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回顾一下人类历史几次重大的发现。人类的宇宙观总共发生过七次重大变化,从盖天说、地心说、日心说、开普勒行星定律、牛顿绝对时空、相对时空说、弦理论的多维度学说,当新的假说被提出时,旧的假说随之被打破。
哥德尔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称之为:不完备定理,一个模型出来必然不能包含新的信息,所以需要新的模型来包含新的信息,然后再有新的信息出现。随着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正式拉开科学的序幕,为工业革命预埋了一颗种子。今天整个人类的社会结构都深受牛顿机械论的影响,大到人类社会的结构分布,小到公司里面自上而下的人员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
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结构不稳定性愈加明显,生存紧张度和物资匮乏感也更加严重,从而导致经济生活的焦虑化倾向日益加剧。这又是一个和我们日常观察和实际经验相悖的概念,先通过下面这张图来看看目前的经济分配形式的演进路径:
每一次经济分配形式的改变必然加速生存紧张度的提升,私人的占有欲望更强烈,从而再次激发人类的贪欲。同时,在整个演化进程中,愈是高级,愈是晚期存在的社会历史阶段,贫富差距和分配的不公程度更加明显。1979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家庭人均收入基尼系数0.16。基尼系数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那部分收入所占比例。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5。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为0.46,然而这个数据只有可能更高。这样的趋势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全世界最穷的50%的人口拥有不足全球总资产的1%,而全球最富裕的人拥有了全球87.7%的家庭资产,全球最富有的1%的人y拥有了全球总资产的50%。(瑞信报告)
三国演义第一回就这样描述: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仿佛敏锐地嗅到了历史的自然演化规律。若要探究背后的深层原理,不外乎一个“利”字。合有合利,分有分利,分利大则人心思分,合利大则人心思合。如此大势所趋,想要借助智能工具或者变革社会结构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岂不是痴人说梦?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构建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外一间更大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而已。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所谓“社会”原本不过是物质结构属性代偿叠加产物,它的发生脉络和层级构成如下:粒子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细胞结构——机体结构——社会结构,这个进程使得愈后衍的结构,能量消耗愈多,系统内部的联动关系和变数影响相应也就愈复杂,因而导致它的结构稳定情势愈来愈动荡有加、奔溃在即。” (知鱼之乐)
自宇宙以来,世事始终是分化演进的。从粒子、原子、分子再到生物的演化过程中,生物的多样性逐渐丰富,物种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由于分化导致残化,而残者必须通过互补来维持生存,属性就被互补的要求所激发。譬如,细胞的分裂,伴随着某种性质发生变化。细胞的分化导致细胞的分裂。当细胞分化以后,作为残体的细胞又会生长某些类似免疫能力的辨识属性,然后把其他残化的细胞收拢唯一。这种分化再收拢的过程表明了所有的分化者都追求永恒的归一倾向。
假如物是一个质子,那么它的目标就是在分化过程中寻找一个合适的电子,因为电子和质子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氢原子。(追求永恒的归一倾向)假设物是一个氦核,它结构是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心,那么它的目标就进一步追求稳定,必须在外界寻找两个电子。从氢原子要求的一个电子到氦核要求的两个电子,再一次验证了物性的贪欲——生存的焦虑。
何为生存的焦虑?
分化造就了条件,条件造就了依存。分化者必须借助条件才得以生存,随之,分化的条件越来越繁杂,条件递繁使属性递增,属性递增必然再次激发依存的要求。如此反复,后演化的物种分化的条件越来越复杂,导致依赖生存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质子而言,它的依存条件仅仅需要一个电子就足够了。对于人类而言,恐怕一千万电子都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
人性源于物性,并且是对物性的继承和发扬。“无贪则不足以进取,进取则必然导致烦忙与烦神。烦则无功、贪而不得则“畏”油然而生”。贪、烦、畏才是人性最底层的思绪,贪欲激发了人类的进取之心。譬如,生物的消化系统是为了动物在面对生存环境更快更多的吸收营养物质,但吃的更多排不出去可不行,又需要更好的排泄系统来帮助生物把不利于自身生存的有害物质排泄掉。由此可见,生物的演化必然伴随着贪欲的不断膨胀,生物的依存条件只能愈来愈多。
随着后演物种分化条件越来越苛刻,自身演化已经无法满足依存的要求,物性的贪欲递繁为共生关系。比如人类和细菌,我们老以为肚子饿了,是我们自己要吃东西,其实是细菌要吃东西。一个人的平均体重在50kg~80kg左右,我们的体内有2~3公斤的细菌,主要就在我们的肠道里面。虽然肠道里面的细菌的数量仅仅是我们人体重量的五十分之一,但肠道里面细胞的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十倍。大部分食物其实被处于共生关系的细菌吃掉了。再譬如花朵与蜜蜂之间的关系,花朵供蜜蜂采蜜获取食物,蜜蜂帮助花朵传播花粉。这种共生关系帮助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求得生存。
从粒子、原子、分子、生物再到人这一路过来,随着依存条件越来越繁杂,人类作为生命2.0时代的代表,其生存处境和社会结构有可能奔溃在即。从最初质子“感应”电子的属性,经历低等生物“感性”属性,再经历高等生物的“知性”,最终发展为现在人的“理性”属性。人的“理性”属性迫使我们更加急于追寻永恒的归一,冷冰冰自然法则一再警告我们,通向前方不是天堂,而是一条畏途。
这是怎样的一条畏途?
人类所有的焦虑的源头是生存的焦虑,畏惧依存条件无法得到。随着人类贪欲的进一步放大,外界可以被依存的条件越来越多,由于载体本身代偿能力是有限的,贪而不得则“畏”悠然而生。假设发生结构性崩溃的概率是万分之一,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像质子一样简单稳定,我们所需的依存条件仅仅是一粒电子就可以满足暂时的稳定性,谈何生存焦虑可言?反观人类,今天人类所依赖的生存条件何止千项,我们又怎能不天天焦虑,不断因为畏惧无法获取依存条件而发愁。
接下来的篇幅主要是对商品和价值的延伸讨论,结合当下的一些热点,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
“商品”是智质状高度分化的产物
人类创造价值符号“货币”正是由于人类的依存条件越来越繁杂,所以尽一切办法调用更高的智慧来确保自身载体的稳定性,足以达到生存状态。从而导出一个必然的规律和趋势,商品的种类一定趋向于个性化,定制化,并且导致交易的环节和难度进一步增加。
社会结构和生存紧张的日益加剧,势必造成分化程度加速,从而对知识的摄取提炼的需求异常高涨,这才是“知识付费”的本质。今天你卖一个商品,不仅要考虑顾客喜欢什么,心理想什么,而且还需要给你的产品赋予某种意义从而与别类产品体现出差异化的竞争,由此延伸中很多学派,比如说定位、产品营销等等,然后这些方法论还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又冠上了:用户思维,产品思维,用户体验等等高大上的词汇。试问哪种体验,哪种产品设计的理念无法追溯到人性最底层的贪欲。产品经理削尖了脑袋思考用户痛点到底是什么,其实用户的底层需求从未变过,然而抵达用户内心深处的通道不断发生变化。
“价值”是依存紧张度日益增高的产物
还有另外一个必然的趋势,由于“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都倾向越来越高,从而要求更复杂也更脆弱的交换媒介出现。构建在区块链之上的价值交换媒介到底是更加牢固还是更加脆弱,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谈到价值的交换,区块链是绕不过的坎。区块链当中有一个为圈内人引以为豪的概念,Code In Law 译为代码及法律。区块链的底层的逻辑构建在数学之上。如果人性的贪欲是无法被遏制的,那么建立在数学之上的区块链岂不是完美的摆脱了人性的贪婪,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去中心化的信任媒介嘛?
回顾人类创造价值符号“货币”的历史,物物交换(原始氏族部落)——铜钱/黄金(中央集权制)——法币制(国家银行制度)——数字货币(区块链),货币演化的规律和社会结构分化走势趋同。按照现在货币的演化速度来看,构建在区块链之上的数字货币到底可以坚持多久?数字货币真的是人类历史最后一次对于货币的定义嘛?还是用不了多久,量子计算将会以一种更加狂野的方式颠覆区块链技术。
即使区块链技术真的解决了人类长久以来信任的问题。价值交换将借助区块链的技术带来更加猛烈的技术革命。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被无限放大。请问构建在区块链之上的经济分配形式到底是遏制了人性的贪婪,还是发扬了人性的贪婪呢?而人性的精神属性不断膨胀会带来什么,其后果不言而喻。
前进是畏途,后退是绝路,这就是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尴尬窘境。笔者并非有意夸大过度用智或者激发贪欲带给社会的影响。相反,如果没有这些特殊属性,恐怕人类这个种族早以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殆尽。如此看来,这真的是人类面临生存窘境的一种无奈之举。
文章当中必然存在很多逻辑漏洞和言辞不当的地方。笔者由于自身能力欠缺,无法把物质演化背后逻辑规律严丝合缝的用逻辑结构呈现给诸位,但至少对于笔者个人而言,这是一次有趣的尝试。最后想对看到这里的读者说,当我接触到王东岳先生的递弱代偿理论的时候,并没有因为冷冰冰的自然铁律迫使我对生活充满失望或者抱怨,相反它吸引了我对于“求存”的好奇心。非常有幸能够加入到东岳学习坊最后一期的学习班,这或许是东岳先生最后一次大型的思辨课程了。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寻求“惟求存在”的道路。如果各位有任何想要问东岳老师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我会定期收集整理,挑选出我认为合适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