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里面出现了两处错误,我真的是后怕,以前我写的东西对么?
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这句话是李文海院长跟我说的。一次跟李院长进行交流的时候,我询问教学老师学习教学套路,这样是否合适。李院长给我的回复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当时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以后我就可以放心地收集这些套路了,后来李院长单独给我提醒,“教学有法”的意思是,教学是有规律的,“教无定法”的意思,教学没有固定的技巧。
我的理解:教学有法=教学需要很多技巧。
老师理解:教学有法=教学有规律可循的。
综合老师的讲解,我的理解是,我要不断收集方法,同时要去找到方法背后的规律。
二、文章讲解又又又超标了。
【课堂实录】
师:现在我们请4位同学,分别读一下课文。
生: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师:课文读得很认真,但是不够熟练,有没有进行课前预习?
生:没有。
师:每次学完了课文后,要把新的课文预习一下,尽量读熟练。
生:逐一读完4个段落。
师:哪位同学能来说说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生:朱德同志跟战士们去挑粮。
师:你说出了人物和事件,非常重要。还有哪位同学,能补充一下?
生:1928年,在井冈山。
师:你补充了时间和地点,这很关键。
生:他白天挑粮食,晚上整夜整夜的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师:你把事情的先后顺序,都说清楚了。谁能完整地说一遍?
生:1928年,朱德在井冈山跟战士们挑粮。战士们看见后很心疼,把扁担藏起来了。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战士们很敬重朱德。
师:说得非常完整,谁来总结一下需要哪些技巧?
生:需要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课后反思】
(一)优点
《语文课程标注》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段课堂,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学生们在交流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结合二年级学生不会概括内容的学情,我在教学评价中,添加了概括文章内容的要素。学生最后不但能够总结出文章内容,还能了解概括文章的大体方法。最后,在评价中我注意突出对学生的认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不足
我又又有超标了。文章发到朋友圈后,老师看到马上给我指出来,我让学生总结规律的部分又超标了,我的天,又超标了。
事情是这样的,总结答题方法,这是4年级的事情,我现在教的是2年级,低段的教学目标就没有这一部分。综合老师们的讲解,我逐渐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我看语文课程标准还是少,但是为什么少呢?我反复追问自己原因,终于找到了原因。
我写的语文文章,都是以称赞为主,目的是为了展示老师们的语文课符合了《语文课程标准》,翻看的目的是为了赞美老师,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看《学段目标》,因为我第2年教小学语文,不可能是乱评价别人的目标是否准确,所以导致我几乎很少从老师的学段目标角度去考虑问题。还有一个事情,老师的目标是不出现在课件上的,这也导致我很少主动记录老师们的课程目标,以后我会注意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