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7-29

2019-07-29

作者: 那一座城 | 来源:发表于2019-07-29 09:49 被阅读0次

一到夏天,

青岛的男女老少,

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大街小巷,

手指头总会挂着一袋袋涨鼓鼓、

顶着白沫的黄色液体。

外来的朋友远看一脸狐疑,

近身走过,却飘来沁凉的麦香,缭绕入鼻。

这就是青岛土著,

对青岛啤酒的日常打开方式。

就像功夫茶之于潮汕人,

酥油茶之于藏族同胞,

青岛人“喝”发音为“哈”,哈啤就是喝啤酒。

一百多年前,中国字典里还没有“啤酒”二字,

但德国人已经把啤酒带到了中国。

因为《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一批德国大兵被派到离家一万公里的青岛,

喝不到啤酒的他们,

就像吃煎饼没有大葱的山东人,

难受得纷纷给威廉二世写信。

好在君主比较体恤军情,

一声令下,

把酿酒设备和酿酒师,

甚至啤酒花和大麦,

用轮船也运到了青岛。

就这样,中国首家啤酒厂——

日耳曼啤酒公司,也是青岛啤酒一厂的前生,

就诞生在了登州路上。

日耳曼啤酒公司。

最早接触啤酒的青岛人,

把德文的BIER翻译成“皮酒”。

后来,因为喝起来有沁人心脾的感觉,

又变成了“脾酒”。

最后,因为是喝的东西,

在1922年的《青岛概要》中,

干脆出现了“啤酒”,

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叫法。

青岛啤酒博物馆展示了“啤”字的演变。

不过,在日耳曼啤酒公司变身青岛啤酒厂之前,

它还曾是“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

一战时期,德国战败,

日本人用50万银元买下了啤酒厂,

改用山东大麦和捷克酒花,

降低成本,提高产能。

青岛啤酒,开始从军营,

走进百姓的家里。

日本人运营期间,青岛啤酒的海报也走起了中国风。

1945年日本战败,

啤酒厂才拥有了自己的中国姓名:

“青岛啤酒厂”,

而青岛人也终于能吐出那口闷气,

爽爽地哈啤。

已有116年历史的啤酒厂,如今依然在登州路。

回到祖国怀抱的青岛啤酒,

得到了亲生的关怀,

90年代,年产量蹭蹭蹭翻了50倍,

从此,全国人民也加入了哈啤的行列。

青岛啤酒的商标,用的是栈桥上的回澜阁,是青岛的城市标志。

不过在计划经济年代,

想买瓶装的啤酒,

必须凭介绍信和酒票才行。

那时候请客人吃饭,

一瓶青岛啤酒上桌,

不亚于拿出一瓶茅台。

那么,平日酒瘾来了怎么办?

自然是去喝散啤!

以前春和楼里,举着青岛啤酒干杯的年轻人。

散啤,顾名思义,

就是散装的啤酒。

喝散啤的场面,

非常的有武侠气息。

供应散啤的饭店里,

服务员抡起袖子,操起舀子,

从大缸舀起一大勺啤酒,

一溜扫过去,倒进了一排排大瓷碗里。

排着长龙的青岛人民,

则乐呵呵的端上一碗,

咕咚咕咚喝个尽兴。

若想带回家里喝怎么办?

那就把暖壶、水壶、玻璃瓶,

一切可以盛得妥当的器皿,统统拿来装。

那时保温瓶除了装开水,也被用来打酒。

不过,自从有了塑料袋和扎啤桶,

青岛人打散啤,就轻松许多了。

我们平日买的罐装啤酒,

多是灭菌过滤,停止发酵的熟啤,

而深受青岛人喜爱的啤酒,

是依然有活性酵母的生啤,

它更新鲜、更醇厚,泡沫也更丰富。

用青岛人的话,

喝起来更拉嗓子,

更有“哇”的感觉。

好喝的生啤也更加的“傲娇”。

它的保质期只有不到7天,

甚至打一杯出来,过了五分钟,

口感都会开始打折扣,

是实打实的青岛“特产”。

原浆也是生啤的一种,没有经过过滤,啤酒中还会有一些细微的颗粒,喝起来味道会更纯正。

不过,好在后来有了扎啤桶,

它是生啤最忠实的搬运工。

青岛人民把生啤直接从生产线上,

注入密封的扎啤桶,

再运到青岛的各个角落。

要喝的时候,

只需把塑料袋往龙头一挂,

就能打包带走,

或插根吸管,就地吸溜起来。

它让人们对青岛的夏天,

多了一种畅快淋漓的期待。

青岛酒客有的只认一厂的散啤,有的觉得顺口比“出身”更重要,可分为一啤派和顺口派。

每到八月,

青岛国际啤酒节,

是全世界酒徒们的狂欢。

作为世界三大名牌啤酒之一,

青岛啤酒自然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

30多个国家,200多个品牌,1300多种啤酒,

汇聚到金沙滩上,

把海风,都酿出了啤酒的芬芳。

来一只肥大鲜美的红岛蛤蜊,

灌一口“哇”的青岛啤酒,

再切一块呲啦呲啦的德国烤肠,

国际和本土食物的绝配混搭,

让人升华出“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感慨。

当外来的客人们在海滩上热闹举杯,

青岛土著们则汲着拖鞋,

拐进家楼下那有个点脏的小铺,

在青岛,酒彪子是指特能哈的人,五六瓶最多算打底,十几瓶也跟玩似的。

青岛的啤酒屋,遍布大街小巷,

很多就藏在居民楼下。

几方小桌子,几个小马扎,

摆上刷着“青岛啤酒”的银白色大桶,

一门小生意,就开始了。

图 / 董引春

来喝酒的,大多是街坊。

有的是吃完饭下楼遛弯,

有的是邻里碰上了聊个家常,

还有的,过来喝一杯再去上班。

图 / 董引春

在这里,你可以光着膀子,或素面朝天,

甚至大声嚷嚷,

都没有人会觉得奇怪。

来啤酒屋,一点都不用见外。

你可以自己带上海鲜,让老板加工,

或者买上爱吃的花生毛豆,作下酒菜。

当然,倘若你什么都不带,

只是一口一口的喝,

或许也会迎来四周崇拜的目光,

因为这样喝的,才是真正的酒仙。

图 / 有李行遍天下

青岛人来啤酒屋喝酒,

通常都会掂量下自己的酒量,

然后和老板买酒牌。

喝完一杯,收走一个,

剩下的酒牌可以退。

每家店的老板,会在自家酒牌上做记号,

这样哪怕你喝到天昏地暗,

也还是可以和你算得明明白白。

啤酒屋的由来,

可以追溯到德国占领时期,

第一家啤酒屋,就开在了军营旁。

随着青岛啤酒的大众化,

它除了散落在居民区里,

也聚集到了营口路啤酒街上。

有人做过统计,

在营口路上130多家啤酒屋里,

人们每晚喝掉的青岛啤酒,

有26辆小汽车那么重,

每天喝完的扎啤桶,

堆起来有迪拜塔那么高。

图 / 张岩

这儿的服务不大好,

环境也有点乱糟糟,

但就是在这人来人往的喧嚣中,

每一天,青岛土著们都不紧不慢的,

在街头巷尾的啤酒屋,

享受着酒里的快意江湖,

还有和气泡一样肆意奔放的平民精神。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7-2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sv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