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产业人有难处?招人难,招合适的人更难!

产业人有难处?招人难,招合适的人更难!

作者: 4e0783d1674a | 来源:发表于2018-03-01 13:37 被阅读5次

    产业园区的人员流动性有多强?恐怕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有体会。招商不理想、去化不达标,再加上年中、年终两次考评,难免陷入园区、产业人两败俱伤的困境。那么究其根本,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园区人才短缺?产业人才的诉求又是什么?今天,中联智创创始人、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实践者曹志国先生从园区各类职位入手,分析了他对于当前园区人才困境的观点。

     完不成任务,招商总背黑锅?是对是错?

    今年以来,随着实体经济转型的推进,园区的人才困境又一次暴露无遗。为什么园区总缺人?圈内产业人为什么找不到合适的园区?今天,我就从这两点进行探讨。为什么园区总缺人?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先从园区目前的现状入手。目前园区的人才构成如何?

    首先,经理人。什么是经理人?懂企业的人。如果是规模型企业,一般来说,懂产业的人是不能直接向决策者汇报的,其上会有总裁、总经理或者股东等层级,这些人是决策者比较信任的人,但对产业特别懂的不多。所以我认为:市场上不能够直接、准确的把专业和市场的真实诉求传递给决策者的人,称之为经理人。

    第二,招商总监。说得通俗此,就是靠业绩活着的人。在前几年市场好的时候,风光无限;市场忽然不好时,被拉出来顶雷的那个人。

    第三,营销总。有的地方叫企划总。

    第四,运营总。现在,大家都在提运营。把园区由原来的基础物业升级为运营服务,运营总就是将企业需求的配套服务进行对接,形成八大服务或十大服务体系,制作成宣传页的人!

    第五,招商经理。以在别的地方签约客户面积和签约企业为标准,团队管理能力几不再考核范围之内

    第六,企划经理。主要从事新媒体运营,执行层等工作。

    以上,是我本人以及中联智创在调研时看到的部分园区情况,并不代表所有园区。但足以说明一定的问题。目前的产业园区人才,大多是从住宅、商业、或广告公司转过来的,对企业的诉求、产业思维的理解还有一些偏差,其主要工作多是配合公司活动策划及各种广告的对接和制作。而真正的能够引导公司,站在公司高度、战略层面和招商提供营销武器的人才真的不太多。

    不知道园区决策者有没有发现,今年不仅经理人、运营总、营销总等职位的人才难招,就连招商总也十分短缺。招商总,既是园区最重要的岗位,也是公司各领导层从内心不太看得起的一个角色,所以大部分园区的招商经理其实就是高级业务员考核内容肯定是以签约为终极考核。这是园区开发商常用的套路和手法,直接造成了目前许多产业地产招商经理,单兵作战能力还可以,但管理能力十分薄弱。我本人是从招商经理做到今天的,所以对这个岗位体会颇深。上述各个领域的招商配合部门不完整,给不了招商武器,不协同、价值观不一致。在这样的环境下,仅靠单一的招商求商能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能,但是一旦招商不力,招商总只能背黑锅。所以好多人才、产业同仁被这样的环境慢慢的倒逼离开这个行业!

    市场供需矛盾,推动人才膨胀,遗留诸多祸根

    当然,产业圈内还有许多综合素质强、有产业情怀的人才却找不到价值观一致的园区。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这类现象主要分为三种情况,招商系列,从招商总到执行层;从营销总到企划执行层;从物业服务到园区运营。我们以从业三年以上的招商人员职业经历为例。

    众所周知,2012年是产业地产的黄金期,只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基本都能成功。由于市场给力,各园区信心十足地进行大步扩张、规模化发展,就连园区愿景都是要做到全国第一。除了产品使用功能外,这一时期的园区金融融资功能、溢价功能突出,形势一片大好。随后经济突然下滑,但是好多开发商还处于投资傻瓜期,都在拼命拿地,疯狂扩张。

    就连实体企业也在讲故事、拿地。市场膨胀,产业从业人员也一样,稍微有点业绩的人才,就被猎头盯上。造成产业人才的工资水涨船高,尤其是在大企业工作过的人才,一出来就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薪,这给产业地产开发商和从业人员留下了不少祸根。

    首先,在原有的市场环境下,签约客户方,通过户外、网络推广、发帖等宣传,就有客户签约;只要公司组织架构、房源管理严谨、对外统一一致,几乎谈判2~3次就能成交。

    其次,只要搞推介会,企业就来,且能促成签约。

    第三,市场上升时期的不断涨价,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形势对开发商十分有利。

    第四,园区对企业的诉求、产业思维等概念,只是一个销售说辞,而没有落实统筹规划。

    因此,当市场突然下行时,许多人认识不清,存在幻想,总以为市场还会好起来的,然而现实却很残酷。产业人才市场也是如此,从人才流动方面看,2013年普遍还处于思想出轨阶段,2014开始行动,到2015年时好多人的工作环境都换了!今年更不必多说,尤其是刚刚经过年中考核,许多人恐怕又要开始流动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个人的理解是,从一家公司到另一家公司,园区本身对新来的人才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值的,妄想通过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但实际上,尽管薪水很高,但经过检验,好多产业人才的能力和薪水不匹配。供需矛盾,导致人才价格上涨,但是人才实际水平与产值却随市场下滑而下滑,直接引起人才价格虚高。双方的访求均不理性,导致双方信任关系下降,所以合作期一般不会超过一年。一方面,由于很多产业人才,却不懂产业只懂营销,运营也是简单的服务,从业人员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每家园区文化不同,级别稍微高一点的高管去适应园价值观也需要时间。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导致了产业人才的供求双方陷入矛盾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园区运营中的一切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也因此,中联智创,下个月即将召开中国产业地产首届人力资本峰会。在此,我代表中联智创邀请大家积极参与,果断发声,促进产业人才、行业良性发展。让陷入苦逼的产业人,重新崛起。这个行业确实很有潜力,希望界时有更多喜欢产业,有情怀的同仁参与进来!

    产业园区的人员流动性有多强?恐怕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有体会。招商不理想、去化不达标,再加上年中、年终两次考评,难免陷入园区、产业人两败俱伤的困境。那么究其根本,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园区人才短缺?产业人才的诉求又是什么?今天,中联智创创始人、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实践者曹志国先生从园区各类职位入手,分析了他对于当前园区人才困境的观点。

     完不成任务,招商总背黑锅?是对是错?

    今年以来,随着实体经济转型的推进,园区的人才困境又一次暴露无遗。为什么园区总缺人?圈内产业人为什么找不到合适的园区?今天,我就从这两点进行探讨。为什么园区总缺人?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先从园区目前的现状入手。目前园区的人才构成如何?

    首先,经理人。什么是经理人?懂企业的人。如果是规模型企业,一般来说,懂产业的人是不能直接向决策者汇报的,其上会有总裁、总经理或者股东等层级,这些人是决策者比较信任的人,但对产业特别懂的不多。所以我认为:市场上不能够直接、准确的把专业和市场的真实诉求传递给决策者的人,称之为经理人。

    第二,招商总监。说得通俗此,就是靠业绩活着的人。在前几年市场好的时候,风光无限;市场忽然不好时,被拉出来顶雷的那个人。

    第三,营销总。有的地方叫企划总。

    第四,运营总。现在,大家都在提运营。把园区由原来的基础物业升级为运营服务,运营总就是将企业需求的配套服务进行对接,形成八大服务或十大服务体系,制作成宣传页的人!

    第五,招商经理。以在别的地方签约客户面积和签约企业为标准,团队管理能力几不再考核范围之内

    第六,企划经理。主要从事新媒体运营,执行层等工作。

    以上,是我本人以及中联智创在调研时看到的部分园区情况,并不代表所有园区。但足以说明一定的问题。目前的产业园区人才,大多是从住宅、商业、或广告公司转过来的,对企业的诉求、产业思维的理解还有一些偏差,其主要工作多是配合公司活动策划及各种广告的对接和制作。而真正的能够引导公司,站在公司高度、战略层面和招商提供营销武器的人才真的不太多。

    不知道园区决策者有没有发现,今年不仅经理人、运营总、营销总等职位的人才难招,就连招商总也十分短缺。招商总,既是园区最重要的岗位,也是公司各领导层从内心不太看得起的一个角色,所以大部分园区的招商经理其实就是高级业务员考核内容肯定是以签约为终极考核。这是园区开发商常用的套路和手法,直接造成了目前许多产业地产招商经理,单兵作战能力还可以,但管理能力十分薄弱。我本人是从招商经理做到今天的,所以对这个岗位体会颇深。上述各个领域的招商配合部门不完整,给不了招商武器,不协同、价值观不一致。在这样的环境下,仅靠单一的招商求商能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能,但是一旦招商不力,招商总只能背黑锅。所以好多人才、产业同仁被这样的环境慢慢的倒逼离开这个行业!

    市场供需矛盾,推动人才膨胀,遗留诸多祸根

    当然,产业圈内还有许多综合素质强、有产业情怀的人才却找不到价值观一致的园区。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这类现象主要分为三种情况,招商系列,从招商总到执行层;从营销总到企划执行层;从物业服务到园区运营。我们以从业三年以上的招商人员职业经历为例。

    众所周知,2012年是产业地产的黄金期,只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基本都能成功。由于市场给力,各园区信心十足地进行大步扩张、规模化发展,就连园区愿景都是要做到全国第一。除了产品使用功能外,这一时期的园区金融融资功能、溢价功能突出,形势一片大好。随后经济突然下滑,但是好多开发商还处于投资傻瓜期,都在拼命拿地,疯狂扩张。

    就连实体企业也在讲故事、拿地。市场膨胀,产业从业人员也一样,稍微有点业绩的人才,就被猎头盯上。造成产业人才的工资水涨船高,尤其是在大企业工作过的人才,一出来就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薪,这给产业地产开发商和从业人员留下了不少祸根。

    首先,在原有的市场环境下,签约客户方,通过户外、网络推广、发帖等宣传,就有客户签约;只要公司组织架构、房源管理严谨、对外统一一致,几乎谈判2~3次就能成交。

    其次,只要搞推介会,企业就来,且能促成签约。

    第三,市场上升时期的不断涨价,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形势对开发商十分有利。

    第四,园区对企业的诉求、产业思维等概念,只是一个销售说辞,而没有落实统筹规划。

    因此,当市场突然下行时,许多人认识不清,存在幻想,总以为市场还会好起来的,然而现实却很残酷。产业人才市场也是如此,从人才流动方面看,2013年普遍还处于思想出轨阶段,2014开始行动,到2015年时好多人的工作环境都换了!今年更不必多说,尤其是刚刚经过年中考核,许多人恐怕又要开始流动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个人的理解是,从一家公司到另一家公司,园区本身对新来的人才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值的,妄想通过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但实际上,尽管薪水很高,但经过检验,好多产业人才的能力和薪水不匹配。供需矛盾,导致人才价格上涨,但是人才实际水平与产值却随市场下滑而下滑,直接引起人才价格虚高。双方的访求均不理性,导致双方信任关系下降,所以合作期一般不会超过一年。一方面,由于很多产业人才,却不懂产业只懂营销,运营也是简单的服务,从业人员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每家园区文化不同,级别稍微高一点的高管去适应园价值观也需要时间。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导致了产业人才的供求双方陷入矛盾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园区运营中的一切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也因此,中联智创,下个月即将召开中国产业地产首届人力资本峰会。在此,我代表中联智创邀请大家积极参与,果断发声,促进产业人才、行业良性发展。让陷入苦逼的产业人,重新崛起。这个行业确实很有潜力,希望界时有更多喜欢产业,有情怀的同仁参与进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产业人有难处?招人难,招合适的人更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ugxftx.html